作者: 郗仲平
长篇小说。作者艾芜。发表于《收获》1957年创刊号。作家出版社1958年6月第1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7月再版。该小说故事梗概:宁南钢铁公司炼钢厂党委书记梁景春一就任,就听厂长赵立明欣喜地报告九号炉突破了厂里七点十分一炉的炼钢最高纪录。正在这时,七号炉来电话说出钢口打不开。梁景春和赵立明立即赶到现场,晕倒的工人已被抬到厂医务室去了,四五个工人正在挖出钢口,个个汗流浃背,出钢口还是弄不开。在这关键时刻,一个高个子青年跑来,他让工友们让开,改变了原来的烧法,终于烧开了出钢口,但手却被烧伤了。梁景春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勇敢而又聪明的小伙子,原来他就是创造了炼钢新纪录——七点五分一炉的秦德贵。秦德贵是九号炉丙班炉长,中共党员。他小时候家里很穷,祖父、父亲都给别人种地,他八岁就给地主放猪,十六岁时参加了八路军,打过游击。东北解放了,他又主动到工业第一线,当了一名炼钢工人。秦德贵不怕吃苦,肯动脑筋,半年就学会了炼钢,领导提升他作了炉长。九号炉甲班炉长叫袁廷发,他在伪满时代就进了炼钢厂。那时,中国的工人是不能插手炼钢铁的,只能做杂工,袁廷发就偷偷地学习,久而久之,也就学会了炼钢技术。日本人发现了就把他赶出了平炉车间。国民党时期,袁廷发因为懂得技术就作了炉长,原以为可以报效祖国,结果还是常常遭到轻视和辱骂。共产党来了,他才施展出他的炼钢才能。袁廷发自恃有技术,又有多年的经验,自然看不起秦德贵,更不服气他的快速炼钢。秦德贵的事迹上了报纸,还受到外宾的称赞,这使袁廷发又羡慕,又妒嫉。袁廷发认定秦德贵是有意化了炉顶去搞新纪录来出风头。厂长向新来的党委书记介绍“老袁才是我们厂里第一个炼钢能手”,袁廷发很是高兴,他决心和秦德贵一比高低。袁廷发接秦德贵班时,看见炼一炉钢费时十个钟头颇感宽慰,但随即想到最高纪录还是他的又很不愉快。于是,袁廷发决定在炉顶容易化的条件下,加快炼钢速度。他分外精心,但由于前一天夜里没有睡好,当天午觉又没有睡着,加上几天来心情一直不好,深夜在炉前不禁打了一个盹,就这一瞬间,炉顶出现了奶头。袁廷发决定改成快速炼钢,心想只要创出新纪录,那什么错处都能得到原谅。奶头渐渐变成面条,加进矿石后,面条烧掉了,同时也出现了七点一炉的新纪录。这并没有给袁廷发带来快乐,反而使他感到惭愧不安,象犯了罪。隐患终于造成了危机,九号炉顶掉了砖,两尺多高的火焰,直朝炉顶落砖的地方冒出。秦德贵闻讯后,顾不得穿工作服就爬上炉顶视察情况,两名瓦工耐不了炉顶的高温,秦德贵主动承当起瓦工补好了炉顶。事故发生在乙班,炉长张福全认为秦德贵这么卖力气补炉顶,一定是他暗中化过炉顶。秦德贵面对一些人的主观臆测和冷言冷语很是气愤。党支部书记何子学鼓励他相信组织,相信群众,抓紧一分一秒搞好调查工作。电修厂女工孙玉芬是秦德贵的同乡,她年轻热情,积极要求进步,还带领女工向九号炉的炼钢工人提出了挑战。孙玉芬和秦德贵已经有了一种朦胧的感情。张福全也在追求孙玉芬,他认为他和秦德贵势不两立,在李吉明的挑唆下,张福全在工作上也处处和秦德贵找麻烦。秦德贵在党委书记梁景春的教诲下,决定个人的利益服从国家的利益,埋下了自己的感情。袁廷发改掉了自以为是,技术保守的毛病,耐心教工友们炼钢,他的“炼钢技术快速教学法”得到了党委书记的称赞。九号炉又发现事故隐患,张福全立即派人叫吊车送大罐来,一面赶紧让人打开出钢口。在秦德贵的帮助下,出钢口终于打开了,但刚刚出了一罐钢,炉底就漏了,这将引起煤气管爆炸,后果不堪想象。情况万分危急,秦德贵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去关水封。开关的机械平日都是两个人关的,现在一个人关很是困难,烟一个劲儿往鼻子里钻,秦德贵感到头昏,呼吸窘迫,几乎支持不住了,但一想到煤气管子爆炸,国家就要蒙受巨大的损失,就拼命地关煤气管子。暗藏的阶级敌人李吉明乘机向秦德贵下了毒手。秦德贵被送进医院抢救,孙玉芬知道了万分难过,也为秦德贵的勇敢而感动。事故原因终于调查清楚了,李吉明看见炉底有坑,故意填上料,又抢着替张福全检查炉底,谎报情况正常,有意进行破坏。七号炉的事故也是李吉明捣的鬼。敌人终于被揪了出来。作者在该书“前言”中说:“我的书名采取一句中国的成语‘百炼成钢’,这不只是因为书中的人物在炼钢,而主要的意思,是说新的人,是锻炼出来的,而且还须不断地锻炼。”在这一主旨的统领下,作者塑造了秦德贵、梁景春、赵立明、何子学、袁廷发、孙玉芬以及张福全等一系列艺术形象。本书注意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围绕着快速炼钢和九号炉的生产事故,让人物一一亮相,并完成了各自性格的刻画。此书用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状物言情,自然而风趣,使人物各具风采,形神兼备。作者以凝练细腻的笔触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描写新的人,新的群众,新的现实”(黄莉如、毛文:《艾芜小传》)。这部小说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发表后引起各界读者的广泛关注,1958年8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百炼成钢〉评介》专辑。
上一篇:柴珮珍《百合花》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下一篇:孙宜君《百花齐放》当代文学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