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丽华
报告文学。作者陈祖芬。原载1980年10月2日《人民日报》,作品荣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后收入《陈祖芬报告文学选》(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作品报道了我国内燃机专家王运丰四十年中身处逆境、倍受屈辱,仍不失一片赤子之心,坚定执著地为祖国献身的感人事迹。1938年王运丰赴德国留学,一踏上德国海轮,他立刻被内燃机迷住了,当时我国还没有自己的内燃机厂,有感于祖国贫弱的王运丰,从此和内燃机结下了不解之缘。转眼十多年过去了,王运丰已是西德内燃机专业的国授工程师了,他有豪华的寓所、年轻美貌的柏林妻子和三个可爱的孩子,但就在这时,新中国诞生的喜讯传来了,这消息使王运丰激动不已,他当即决定:响应周总理对海外知识分子的号召,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五十年代许多天真的知识分子一样,王运丰满怀喜悦和希望踏上了祖国的土地。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深深爱恋着的柏林妻子离他而去,陪伴他回到祖国的只有他的三个幼子和他的影子——一吨书。回国后,王运丰最大的幸福就是为祖国奉献自己的才能,但他的这一愿望很快就破灭了。他先是被戴上“德国特务”的帽子,作为专政对象下放到河北蔚县劳动,每天在崎岖的山路上担煤,然后是受批判,靠边站,直到1977年才重新获得工作的权利。在十多年艰难坎坷的处境中,王运丰确认的是那条最伟大而又最平凡的真理:祖国高于一切!他说:“我是个科学家,一个热爱祖国母亲的科学家。母亲可以错怪她的孩子,但我不能不爱母亲。”在他看来,只要能为祖国工作,他什么都可以不计较——贫困、委屈、凶险、一切。1960年,某柴油机厂陷入困难的境地,王运丰当即请求去支援,他主管最脏、最累的铸造车间,很快这个厂子起死回生,产品质量稳定了。1975年,他被邀请到南京筹建电子计算机站。工作中,他发现外国某公司提供的电子计算机,不符合规定型号,完全是拼凑的设备。对此情景,王运丰不顾自己是个被剥夺了工作权利的“德国特务”,义正辞严,坚决抵制了那种由于无知而人格萎缩、奴颜婢膝的行为,用科学捍卫了祖国母亲的尊严。在这篇报告文学中,作者一方面尽情讴歌了王运丰的爱国情怀,同时又具有思想批判的锋芒。王运丰回国三十年,实际工作只有十五年,这事实是发人深省的。今天,制造冤案的时代虽然过去了,但因循习惯有时却还在象幽灵一样戏弄着勤勤恳恳的人才。显然,作者这里提出的是尖锐的社会问题。作品思想开阔、深沉,艺术上的突出特色是构思精巧。在文章中作者没有罗列人物一生的事迹,而是截取了“柏林妻子”、“德国特务”、“中国母亲”三个主要生活片断,先在时间和空间上构成一个大跳跃的布局,然后再将不同时期的生活片断、情节按人物意识的脉络巧妙地交织起来,这种形式脉络清晰地展示了人物带有浓烈悲剧色彩的命运,在艺术表现上的另一特点是,作者善于把生动的叙事、浓烈的抒情、富有哲理的议论三者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作品不仅以事引人、以情感人而且以理服人。作者的直抒胸臆的写法,使读者对人物倍感亲切,至于精辟的富有哲理的议论,不仅发人深思,而且可以帮助人透视社会的弊端。
上一篇:姜岚《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下一篇:孙宜君《祖国,我回来了》当代文学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