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方舟
散文。作者郭建英。原载《人民文学》1987年第1—2期合刊。文章一开头这样写道:“我已经渴望很久了,在灰晦的粘凝中,在惨淡的死寂里,它终于来临了。”作者为何对秋潮之来临,如此急切地渴望呢?那是因为“北京的秋天原是最令人向往的季节”:天高气爽,阳光明丽,即使秋风落叶,也会让你感到另一种“和谐”,感到“幽静中洋溢着温暖和喜悦”;然而,“今年”北京的秋天,却是“愁惨得像铅石,像死灰”,天空一片“浑浑沌沌,郁郁闷闷”,“该消逝的偏偏死恋,该枯殒的偏偏滞留;该豪放溃退的,偏偏抽丝滴漏;该长啸大哭的,偏偏低声抽泣”,使人郁结愁闷。无怪乎,当“一场凌厉的秋风”终于来临,“从天空,从地面立体地拉开了纵横交织的战线,进攻了”,扫荡着一切“晦气”、“阴霾”的时候,作者禁不住为之激动而礼赞了。这篇散文在艺术上也是极成功的。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这篇《秋潮》的成功,当然都在于作者对于“秋”是“以心去领悟,以神去契合”。然而,欧阳修所选的角度是“听觉”,本文所选的角度则主要是“感觉”,并且交融着更多的人生感受,因而不少描写既细腻入微,又涵蕴隽永,比如:“这少有的秋色也过于凝重了,寂寥了,长久了,像飞不出的梦,焦躁,呼喊,挣扎,却又消蚀,磨灭,自馁,一日日损耗着感情,砥砺着力量。唔,假如,把自信也失去了呢?”再如:“松惊骇而惶悚,杨摇撼而颤抖,那些早已干枯而不黄不落的死叶也如瀑布,萧萧飞落。决断,刚烈,从苟且的死,飞向磅礴的死。生,有一种生观,与之相伴随的也有一种死观,死总在徘徊,流连,便会造成生的沮丧,灰暗。”作者的文字功力比较深厚,不论状景写情,均能达到形神活现,曲折尽意。
上一篇:林道立《秋水》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下一篇:王菊延《秋色赋》当代文学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