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军
长篇小说。作者梁斌。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12月初版。通过朱老忠、严志和两个家庭的活动变迁及悲欢离合,在深广的历史背景下,反映了冀中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故事追溯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滹沱河畔的锁井镇,有座河神庙,庙里有座铜钟,系明嘉靖年间,周围四十八村的农民为修桥补堤集资购地48亩,作为凭证而铸造的。身为村长、堤董的地主冯兰池为了独吞公产,指使人砸钟灭口。长工朱老巩为维护四十八村的利益拼死护钟,他的老伙计严老祥也挺身而出,二人大闹柳树林。冯兰池使出调虎离山计,古钟没有逃脱毁灭的命运,朱老巩气得吐血身亡,他那15岁的儿子虎子被迫只身闯荡关东。他在关外挖参、打鱼、淘金,娶妻生子,成家立业。飘泊流离的艰苦生活铸造了他同父亲一样的侠骨义胆。30年后,朱老忠(当年的虎子)携妻儿回到锁井镇。曾与朱老巩并肩护钟的严老祥,不堪地主恶霸的欺侮,抛下老伴和儿孙下了关东,一走十几年杳无音讯。朱老忠受到严老祥之子严志和全家的热情接待,他们互相帮扶着,走在艰难的人生之路上。朱老忠见多识广,古道热肠,成了严志和及穷哥儿们的主心骨。大家帮着朱老忠盖起三间土坯房,重建家园。朱老忠的返乡激起了地主冯老兰(当年的冯兰池)的仇视和不安,他不断寻衅滋事。严志和之子运涛、江涛,朱老忠之子大贵、二贵,逮着一只脯红靛颏,冯老兰欲将鸟儿据为己有,遭到抵制未能得逞。又唆人将大贵拉去当兵。严运涛外出打短工,结识了县城高小教员、奉命回乡开辟工作的地下党员贾湘农。贾老师耐心讲解革命的道理,启发运涛的阶级觉悟,指引运涛走上了革命道路。老驴头之女春兰自幼与运涛一起长大,情深意笃,正在热恋之中。封建落后的老驴头百般阻拦。贾老师派运涛到广东参加革命军。运涛到革命队伍,受到马列主义教育,进步很大,组织上允许他以共产党员身份参加了国民党,又保送他到军官学校受训,毕业后当了见习连长。他把国共合作、革命军北伐的大好革命形势及自己的情况写信告诉家里,乐坏了全家以及老忠大伯和穷乡亲们。江涛在贾老师任教的学校里加入了共青团,高小毕业后考上了保定第二师范,与学校的国文教员、同乡严知孝关系密切。正当朱、严两家盼望革命军打到北方来,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时候,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迫害革命志士,运涛被捕押在济南监狱。风烛残年的老奶奶经不起这沉重打击,辞别人世。严志和在老忠哥和乡亲们的帮助下,从简埋葬了母亲。为了筹措去济南探监的路费,他硬着头皮向冯老兰借钱。冯老兰落井下石,乘机敲诈,严志和忍痛去掉父亲用血汗挣下的二亩“宝地”。他拖着高烧的病体向自己的土地告别,“匍匐下去,张开大嘴,啃着泥土,咀嚼着伸长了脖子咽下去”。豪爽仗义的朱志忠把严家的事当做自己的事,不顾秋收在即,将自家的事托付给二贵母子,与江涛一道步行赴济南。被判无期徒刑的运涛在狱中大义凛然,怒斥反动派的叛卖行径,宣传革命真理,使江涛深受教育。冬天,组织上派已转为党员的江涛回锁井镇去发动农民进行反割头税、反百货税运动。在贾湘农的具体指点下,江涛发动、串联苦大仇深的贫苦农民朱老忠、朱老明、朱老星组织了宣传队,到大集上去鼓动民众。回老家度寒假的保定女师学生、严知孝之女严萍追随江涛参加斗争,二人产生了爱情。从军队跑回家来的朱大贵在家门口支起大锅,义务为乡亲们杀猪,既打击了冯老兰包割头税的美梦,又团结和教育了群众。经过周密的组织准备,在大集上召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割头税大会”,江涛慷慨演说,群情激愤。会后举行大游行,农民的队伍冲进税局子,又抢了官盐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反割头税”斗争取得了初步胜利。朱老忠、严志和、朱老明经受了考验,成为锁井第一批共产党员。农民们在斗争中看到了组织起来的力量。冯老兰之子冯贵堂告到省里,省政府指令县政府追查“煽惑民众、抗纳税款”的“共党”,江涛撤回保定。革命青年张嘉庆出身地主家庭,因带领农民抢了自家庄稼与父亲脱离关系,贾老师指示江涛和严萍帮助他上了二师。“九·一八”事变后,广大人民抗日爱国热情高涨。江涛、严萍与进步学生一道,上街散发传单,宣传演讲,号召“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他们的正义爱国行动遭到反动宪警镇压,二师掀起学潮。省政府宣布解散二师。中共二师支部负责人老夏和江涛领导了护校运动。国民党市党部来人逮捕老夏和江涛,被张嘉庆驱逐。军警包围了学校,二师与外界失掉联系。学潮受到保定各界瞩目,并影响了平津和华北。保定学联指示二师主力转入乡村,开展农村的抗日活动。正当他们积极准备突围的时候,白军冲进学校,学生们拿起长枪大刀,奋起抵抗。激战中老夏壮烈牺牲,江涛被捕,张嘉庆负伤被送进医院,被朱老忠营救出来,他们奔向辽阔无边的青纱帐。一场更大的革命风暴即将在冀中大地兴起。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从自发反抗封建势力到在党的领导教育下逐步觉醒、走向自觉革命的英雄群像。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在表现手法上,既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注重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刻画性格,又吸收了外国小说的某些长处,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写比较细腻。采用了丰富的群众语言,具有醇厚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有较强的感染力。故事性强,脉络清晰。《红旗谱》在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占有一席重要位置,受到文艺界高度评价。曾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上一篇:孙宜君《红旗歌谣》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下一篇:郎伟《红日》当代文学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