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柴珮珍
短篇小说。作者王蒙。这篇小说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1956年第9期,后收入《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小说通过一个区党委组织部新调来的年轻干部林震与组织部副部长刘世吾之间的矛盾,深刻地抨击了我们国家机关内部有待于克服的官僚主义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林震原来在小学当教员,是个对党忠诚、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理想的年轻共产党员。到区委会的第四天,林震去通华麻袋厂了解第一季度发展党员工作的情况,发现厂长王清泉工作不负责任,官僚作风严重,根本不适合当厂长。于是回到区委会,林震便把自己的想法向领导作了汇报。工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只说这个问题应该解决,但不让他“陷到这里边去”。区委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刘世吾说“王清泉工作不努力是事实”,但这不是违法乱纪,“不是组织处理问题而是经常教育的问题。从各方面看,解决这个问题的时机目前还不成熟”。林震觉得韩常新整理简报凭主观、不真实,而刘世吾却打着哈哈说老韩真高明。林震勇敢地提出区委会存在许多缺点,刘世吾便开导他说“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进中的缺点。我们伟大的事业,正是由这些有缺点的组织和党员完成的”。刘世吾给林震的印象是突出而新鲜的:他工作很多,却能一星期看完四本《静静的顿河》,拼音文字草案公布的第二个月,他便开始在开会时用拼音文字作记录了;某些传阅文件,他拿过来看看题目和结尾就签上名送走;听汇报时漫不经心地查阅其他材料;当秘书赵慧文因家庭生活的不快找到他时,他只是空发一通不着边际的议论;对林震的工作热情和主动精神;他抽象肯定,具体否定,冷嘲热讽;他还有句口头禅“就那么回事”。刘世吾参加革命多年,工作上有一定的经验和能力,但他对工作失去热情,变得冷漠、保守、敷衍、疲沓。在区委会唯一能与林震沟通的是赵慧文,她也曾“看不惯”、“激动地吵过”,但他们渐渐明白“单凭个人的勇气是作不成任何事情的”。当王清泉的问题被党报揭出后,区委书记亲自过问,王清泉终于受到应有的处分。林震觉得这件事充分暴露了组织部工作拖沓的缺点,应该很好地检查,接受教训,改进工作。他把自己的想法带到了常委会上,满以为会引起震动,而事实并非如此,他又一次失望。不过,会后有人通知他区委书记找他,他决定“要尽一切力量去争取领导的指引”。小说到此结束了。这篇小说围绕对通华麻袋厂厂长王清泉所犯错误的处理这一事件,充分揭示出人的思想上的矛盾和性格上的复杂,写出了生活的本来面目。格调清新、朴实,语言生动尖锐,富有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感。这篇小说发表时曾引起过强烈反响,一些报刊为此展开过讨论和争鸣。一种意见认为小说“逼真地、准确地写出所发生的一切”,“有很大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一种意见认为它“塑造了不真实的人物形象”,或者说“人物真实”而“环境不真实”。不久,在反右斗争高潮中,讨论变成了政治判决,姚文元在《文学上的修正主义思潮和创作倾向》一文中,给它扣上了“站在党的敌对面去反对官僚主义”的帽子。1979年,这篇小说被“落实了政策”,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重放的鲜花》一书。
上一篇:孙宜君《线秀》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下一篇:苏守平《结婚现场会》当代文学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