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蒋亚林
散文集。作者荒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12月出版。辑集作者1980年——1986年所著散文十七篇,是作者文学生活散记的汇编,着重追溯了二三十年代“我”的个人生活和参加革命文艺运动的曲折道路。《她第一个向我打开了文学之门》、《母亲给我留下的遗产》、《一颗革命种子的萌芽》、《“快乐之神”的离别》、《南京路上的徘徊》五篇,记写作者在上海所度过的少年时代的生活:“我”作为一个不祥之物降临人世后,便过继给孀居的姨母。姨母对“我”关怀备至,并不知不觉地以她的弹词唱本启开了“我”文学之门;而母亲那里所藏的许多古典文学著作,则又给“我”打开了一座文学宝库,使“我”在孤寂悲苦中得到了精神慰藉;至于谢阿姨的出现,虽使“我”灰暗的生活升起一轮欢乐的太阳,明白了一点革命道理,但她偕其女儿恍然远去,却又使“我”茫然若失,徘徊街头,乃至于得了精神忧郁症。《故乡情》、《“老虎”和翠婶》、《革命前夕的老大婶家》三篇,叙述作者随家人离开上海来到湖北大冶生活的情景,着重记写了善良孤独而又经常替人跳神驱邪的厨师老刘,质朴贤淑、生世不幸的翠婶与老大婶,以及渴望投身革命,却又戒不掉大烟、潦倒家中的毛叔叔。在他们身边,“我”学到了在城里学不到的知识,明白了好些做人的道理。《在大革命的风暴中》、《难忘的岁月》、《在苦闷的年代》,以1927年大革命运动为背景,叙写“我”当时对革命的朦胧憧憬,以及参加童子军、共青团,奔上街头,击鼓游行的情景。及至大革命失败,“我”亲眼目睹革命者被杀害,又陷入了忧郁与苦闷之中。《新文学的召唤》、《投入革命文学的洪流》,记写作者1928年进入湖北省立第二中学以后的生活。在校内外先后结识了于家伦、丽尼、吕骥、张庚等一批文艺青年,读到了《母亲》、《太阳月刊》、《创造周报》、《奔流》等进步文学书刊,重新点燃了革命的希望之火。1932年春,“我”奉组织决定,离开武汉赴上海参加中共苏区反帝大同盟会议,从此投入了革命文学的洪流。本集如作者《序》中所说,它们之所以“不采用一般回忆录那种完全记实叙述事实经过的写法,一方面是觉得我在30年代只是一个普通的革命文艺战线的战士,没有什么著名的成功的作品,也没有参加过什么领导工作,知道的情况和内幕都很少……如果仅仅是叙述历史过程,记录事实,就没有很多东西好写,写来恐怕也会有些枯燥,资料性也不足。所以,我就按照我的爱好和习惯,着重写点形象性比较强、比较能够表现我自己情感和感受的东西。”各篇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总体的连贯性。在对自身往事的回溯中,不时地勾画社会背景,渲染特定的时代气氛。写入叙事,简洁而不落空疏,细腻又不致冗赘。生动的细节描写,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时有所见。文字质朴凝练,饱蕴深情。此外,缀于集末的《大海的女儿》、《永远难忘的傅老》,是悼念故友之作。《伟大的历程与片断的回忆》,为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而作。《时代·感情·风格》,则是与严平的文学通信,阐述了自己对散文创作的观点和感受。该集曾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上一篇:羊子《荒蛮月亮》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下一篇:蒋亚林《荔枝蜜》当代文学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