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谢锡文
短篇小说。作者邓刚。发表于《鸭绿江》1983年第4期,收入作家短篇小说集《迷人的海》(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7月)。小说描写了历史转折期的“阵痛”。工厂实行了责任制,生产承包,人员精减。过去只搞宣传而不懂技术的五级铆工郭大柱成了多余人。自尊的郭大柱十分难过。他本来可以成为一个了不起的铆工匠,进厂时才二十岁,脑瓜聪明,学什么会什么。可那个时代不需要砸铁砧的铆工匠,而需要画领袖像写批判文章的宣传干部,那是他的自豪。他的妻子,全厂最拔尖的姑娘就因此看上了他。十多年来,郭大柱的漂亮字和文章,使他一直打着“以工代干”的名义在办公室里奔忙。可没想到,时代竟开了这么大的一个玩笑。他和会朗诵决心书的钳工刘钢炮、曾获得一山墙“节约标兵”奖状的红管家老阮头这些红极一时的人物,突然间变成了没人要的废物,更令他痛心的是,他从来都是一心一意干好工作,最看不起泡病号、旷工的人,可铆工班却宁肯要刚生过孩子,干活软泡硬磨的李月英,也不要没一点技术的他。郭大柱异常痛苦地回到家里,儿子正朗朗有声地念着他的作文“我长大要像爸爸那样,勤劳地建设祖国……”郭大柱陷入沉思:在建设祖国的岗位上他干了十三、四年,可出了多少力、干了多少事呢?成千上百的批判稿、无数幅仙人洞、领袖像……他感到空虚。他终于有所省悟。承包后他没有按组织的安排到临时宣传组,而是主动进了后勤组,他要实实在在做一点工作。一个五级工匠变成了送水打杂的勤杂工,郭大柱的心里该有多么难受,可他终于承受住了心灵的阵痛,汇入了火热的劳动。作品沉着稳健,语言铿锵有力,节奏感强,与其题材和主人公的气质都自然吻合。作品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上一篇:姜岚《阳光,谁也不能垄断》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下一篇:刘圣宇《阿扎与哈利》当代文学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