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牛运清
长篇小说。作者杨沫。作家出版社1958年初版本三十万字,经作者增补修改后扩充为四十余万字,增写了林道静在农村的八章和描述北大学生运动的三章,共计十一章,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初版,1978年再版。这是当代文学作品中第一部描写共产党组织领导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它概括反映了自“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期间北京青年学生的觉醒与斗争,表现了在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中各种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变化,展示了爱国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小说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为反抗养母把她许配给国民党特务头子、公安局长胡梦安,离开北平去北戴河附近的一所小学找表兄。遭遇不幸后,跳海自杀,被北大学生余永泽救起。两人相爱,林道静在这所小说执教。此时“九·一八”事变发生,林道静结识卢嘉川。为要求抗日救亡,北大学生组织南下示威团。李孟瑜任总指挥,卢嘉川任副总指挥。林道静与卢嘉川暂时分别。后来林道静被迫逃回北平。围绕救亡问题,北平青年学生发生争论。卢嘉川、许宁等主张抗战救亡,余永泽赞成“读书救国论”。富有爱国热情和正义感的林道静在思想上靠近卢嘉川,而与余永泽疏远。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北平共产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卢嘉川被捕,坚强不屈。林道静因与卢接触,并且寄发共产党的传单,受到余永泽的干涉,两人感情破裂,宣告离异。林道静因散发传单事暴露而被绑架,获假释后受到胡梦安的威胁。党组织设法帮助林道静离开北平,到定县当小学教员。李孟瑜改名江华,受党委派,以林道静为掩护,前来开展农民运动。由于叛徒戴愉的破坏,江华突围中受伤,在林道静帮助下返回北平。林道静几经上当受骗,终于逃离定县,在北平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革命者郑瑾在狱中给她讲述了许多共产党人为真理英勇献身的故事,使她深受启发。出狱后入党,成为自觉的革命战士。此后,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民抗战。江华受命领导北平学生运动,林道静被派到北大负责学运工作。声势浩大的“一二·九”和“一二·一六”示威游行震惊中外,抗日烈火烧遍全中国。小说通过林道静从一个单纯、幼稚、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女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革命者,概括了那个时代许多爱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历史道路,说明知识青年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与工农大众的革命斗争相结合,才能有真正的青春。小说发表后,受到读者欢迎。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这本书有严重缺点。《中国青年》1959年第2期发表郭开的文章《略谈对林道静的描写中的缺点》。郭开的意见主要有三点:其一,认为“书里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作者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上,把自己的作品当作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来进行创作的”;其二,认为这本书“没有很好地描写工农群众,没有描写知识分子和工农的结合……”;其三,“没有认真地实际地描写知识分子改造的过程……”。《中国青年》1959年第4期发表茅盾的文章《怎样评价〈青春之歌〉?》。文章集中谈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肯定《青春之歌》是一部“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优秀作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特别是年轻一代)丰富自己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对党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区、特定群众中间的革命策略和方针的认识。”小说通过林道静的道路,“指出了当时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在党的领导之下把个人命运和人民大众的命运联结为一,这才有真正的出路”。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要陷于反历史主义”。第二,怎样评价林道静这个人物。文章认为,“这个人物的形象是真实的。熟悉那时候的社会现实的人,特别是在那时候领导过和参加过学生运动的人,都会觉得林道静这个人物好像是见过的。因而,这个人物是有典型性的”。第三,《青春之歌》有没有缺点。文章认为,这部书不是没有缺点。但是不能把郭开的那些意见“当作这本书的主要缺点”。茅盾指出该书的主要缺点在于人物描写、结构、文学语言三个方面。人物描写方面,作品特别突出了林道静,而其他知识青年形象大都作为“道具”而存在。关于结构,“作者的手法有些凌乱。全书的主要结构是沿着林道静的遭遇一线发展的。然而中间又插进了一些没有林道静在场的在全书是主要的情节,例如本书第七章”。语言方面,“词汇不够多,句法也缺少变化。”缺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茅盾认为关于《青春之歌》的讨论很有意义。因为这次讨论不但提出了对于一部作品正确评价的问题,而尤其重要的是提出了评价作品时思想方法的问题。小说曾被改编为同名影片。
上一篇:任庆《青春万岁》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下一篇:徐建仁《青春流派》当代文学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