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的主题
和其他文学艺术作品一样,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具有一定的主题。主题是创作一部影视作品应该最先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创作这部作品?创作这部作品想要表达什么?只有明确了主题,影视作品创作中生活素材的选择才具有方向性,故事情节的推进才具有逻辑性。试想,如果一部作品没有主题,创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要表达什么,那么,影视剧作中人物的行动和情节的发展必将变得十分混乱,这样的作品很难取得艺术上的成功。
一、主题的概念
主题不是一个抽象的观点,而是在具体的作品中能起主导作用的基本思想,能具体指导剧本创作的重要依据。剧本中动作和人物是为主题思想服务的,主题只有通过动作和人物才能得以实现,它具体指导着影视作品故事的发展方向,并在具体的动作和人物中具体体现,我们也能从具体的动作和人物中得知作品的主题思想。雷内·克莱尔在《电影随想录》中将之形象地称之为“视觉主题”。
各种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其主题或鲜明直接,或相对晦涩。戏剧式的影视作品比较重视情节,矛盾冲突较为明显剧烈,因而主题也显得较为突出。特别是电视剧十分注重情节的曲折生动,往往采取的就是这种结构,可以有多条情节线索并行,产生多个分主题。但总的来说,一部作品往往只有一条总的情节线,形成总主题。其他的次情节线形成的次主题往往和总主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非戏剧式的影视作品而言,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与情节线索,主题似乎没有那么显而易见,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似乎这样的作品并不需要主题。其实,这类作品仍然有一个思想上或哲学上的鲜明主题,美国影视理论家波布克在其《电影的元素》中写道:
“尽管在过去二十年内,影片的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各种运动,但是在这一时期内,艺术上有成就的影片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个无论在思想上或哲学上都引人注目的鲜明的主题。伯格曼对人与上帝的关系的探讨(《第七封印》《冬之光》),安东尼奥尼对异化、对“牵连”的性质的考察(《奇遇》《放大》),以及费里尼对社会制度的研究(《甜蜜的生活》《八部半》),所有这些都是主题,它们都清楚地在最初的剧本中表现出来,并在而后的影片中得到精心的体现。
……
一部作品的主题不必非是某种“教义”,甚至可以不是某种观点。对于一个剧本来说,它非常可能仅仅提示某种情调;后来这种情调变成主题。克洛德·勒卢什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和波·维德贝格的《艾尔维拉·麦迪根》并没有去描写哲学主题或理性概念,但是两者都包含着创造一个恋爱故事的浓郁情调的内容,它提示了处理所有元素的方法,包括摄影风格、表演、剪辑和音乐等。因此,主题可能是许多东西;但是无论它是一个哲学概念或仅仅传达一种情调,它都必须清楚地表现在剧本中,以便主题变成拍摄影片的指导力量。”
这段话认为任何影片都应该具有一个引人注目的鲜明的主题,但主题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是某种具体的观点,还可以是比较抽象的东西,比如某种哲学概念或某种情调。
有些剧作家反对带着预先的目的进行创作,根据主题然后寻找素材,讲究故事的自然发散,反对主题先行的做法。如果说把主题当作一种“教条”或“主义”,很容易使作品出现简单化、脸谱化的问题。其实主题有时候也是一种生活经验、思想观念投射在形象上的体现。很多创作者在最初创作的时候,仅仅因为受到某件事情的启发便开始写作,然后在不断写作的过程中方向越来越明晰,最终确立作品的主题。事实上,当剧作者确立情节的那刻起,主题已经渗透到情节里去了,创作者的观念与思想已经融进了具体的创作中了。当情节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可能的多项选择时,创作者的取向恰恰就体现了作品的主题。因此,主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也可以是“创作倾向”。
二、主题的作用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我们经常会思考,这部作品在告诉我们什么,实际上也就是这部作品的主题表达了什么。当然,主题并不只是专供人们于剧本完成后用来总结、评价作品价值的重要指标,它更大的价值在于指导全剧的创作,是决定选择怎样的素材、形成怎样的人物关系、采用何种结构等的最关键因素。
(一)主题统领全剧创作
任何一部影视剧本创作,首先要考虑的便是主题,它是剧本创作的指南与目标。美国的波布克在《电影的元素》中这样描述电影主题的重要作用:“在任何一部影片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主题,如果观众抓不住影片讲的是什么,那就很难指望他们去评论、分析和研究它。如果影片制作者不知道他要说的是什么,他就不可能制作出一部能起交流作用的艺术作品。”对电视剧也同样如此。优秀的影视剧本,剧作家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创作目标。
张艺谋在谈到《红高粱》所要表达的主题时这样阐述:
古人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可见男女情感上的悲悲欢欢,观众还是爱看。青杀口的高粱地里,“我爷爷”“我奶奶”他们相亲相爱,摧枯拉朽,活着也是热火朝天十风五雨的,所以这部电影的主要意思,是要把这份情谊和热烈透出来。
日本人欺负中国人,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今天大家都和和气气地讲一衣带水,中国历史上遭旁人欺负不是一回了,至今还遗有残症。因此国家要强大。这电影里平行着一个“打日本”的背景,是说这庄稼人,平时自在惯了。不愿意被人欺负,因为咽不下这口气,便去拼命。
张艺谋谈到了《红高粱》这部影片围绕着“情谊与热烈”以及庄稼汉抗日展开,所有的人物安排、情节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可见,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将主题作为全剧的统率,在2006年版的电视剧《霍元甲》中,全剧围绕着中国的“侠”“义”和“魂”的主题展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中塑造了一个侠义忠胆的爱国形象,唤起新时代国民的爱国情操。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船员、船长与船共存亡,把生留给了妇女儿童;乐手为乘客奏乐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杰克把生的机会留给了罗斯,无不弥漫着关于爱的主题。这些都说明了主题是全剧的灵魂与核心,统领着全剧的创作过程。
(二)主题是影视剧和谐、统一的前提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有一个塑造得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有自己的价值追求与行事准则,他的行动及语言在全剧当中前后一致。人物行动与语言的一致性,其实也就是主题的一致性。前后一贯的主题是影视剧完整、和谐、统一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美国电影理论家李·R.波布克这样谈道:
“一个主题可以是对社会的评论(《随波逐流的人》),可以是对其一哲学思想的探讨(《麦凯布和米勒太太》),可以是对某一特殊现实的叙述(《带发条的橙子》),可以探究神秘的事物(《第七封印》《犹在镜中》),可以是对人与人的关系的一种看法(《喊叫和耳语》《巴黎最后的探戈》),也可以是对其一时代和地区的祸害的研究(《Z》《围困状态》)。对主题的选择没有限制,但是剧本必须表达一个主题,必须在主题上前后一贯。”
无论如何,剧本必须有一个前后一致的主题,这是影视作品能一气呵成的重要因素。一部前后主题互相矛盾或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做法,都会导致剧本的失败。主题不一致会造成素材选择的混乱,给观众带来莫名其妙的感觉,影响其艺术效果。不一贯的主题会还导致人物形象塑造的失败。我们往往被剧中普通的人物所感动,每个人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将决定他在未来的道路上将遇到哪些阻力,他会如何进行选择等。但剧中不一致的主题容易导致人物的选择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需要人物做出背离性格的行动,使作品的真实度打了折扣。
总的来说,一个贯穿一致的主题是影视剧本完整、和谐、统一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主题确立的基本原则
主题对整部影视作品意义重大,如何确立一个引人入胜的主题是剧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首先,应该确保主题符合人类生活经验与社会规律,能引起人类普遍共识。比如关于爱的主题,尽管有无数的剧作家去描述它,有些作品剧情老套,但这个话题又是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它能在不断地阐释中获得观众的热捧,《人鬼情未了》《简·爱》《泰坦尼克号》《来自星星的你》等影视作品不断地诉说着关于爱的故事,不断引起观众的共鸣。有些作品能够反映人们在当下生活中面对的困惑与思考,如生活题材类电视剧《蜗居》《奋斗》《北京爱情故事》《门第》《美丽的契约》等一批反映普通人在新时代遇到的各种问题,十分贴合实际的生活,因而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如果主题是反人类,反道德的,远离人类生活经验的,这样的剧本只能以失败告终。
其次,主题应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及社会价值。有的作品主题十分单薄,如“坏人不会有好下场”等具有说教性质的主题,不能反映社会生活中更为复杂的现象,电影《罗生门》告诉我们人性的多面性,更能引起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个好的主题是如何产生的呢?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高尔基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
“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蓄积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
主题总是从创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的,在生活的点滴中造就创作者的品格,积累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自己哲学观、道德观与美学观。这些无形的东西体现在作品中,就是主题。创作者创作自己熟悉的领域与感受往往得心应手,容易出佳作。反之,创作者如果涉猎自己陌生的领域,很难取得成功。有时候,灵感也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积累的一些素材,来自网络、电视等媒体的他人亲身经历,身边亲戚、朋友的各类故事,创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个人的人生体验等提炼出具有思想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精彩主题。
当然,有了好的想法还不够,这个想法最后以剧作呈现出来时还是不是好的主题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正如高尔基所说,当主题要用“形象”来呈现时,就必须和具体的结构和技巧结合起来,在具体人物的行动和语言中体现出来,否则,再好的主题也无济于事。国产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作品剧作家的主题是可以的,可是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未能通过艺术形象地表现出来,引来了观众的不满。因而,对剧作者来说,最重要的首先是确立一个好的主题,然后再考虑怎么让好的主题能够通过具体的结构和技巧落到实处。
上一篇:文学写作《影视剧本的特征》
下一篇:文学写作《影视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