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和赵明诚是一对神奇的夫妇。李清照以《漱玉词》流芳百世,赵明诚凭《金石录》名载青史,高山仰止,令人叹服。其实,他们令人叹服的远胜于比。在此,我想通过对李清照词的阅读来再现一项他们的伟大杰作:爱情。无论是称颂郎才女貌的封建文人,还是主张志同道合的当代恋人,都将对这对夫妇顶礼膜拜,他们将不得不佩服,他们的道理早被这对先行者实践过了。正如洪升所说,他们是: “做人世夫妻榜样”(《四婵娟》)。
不知蕴藉几多香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或署易安室,宋代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是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以文章受知于苏轼”,继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来“苏门四学士”之后,和廖正一、李禧、董荣被称作“后四学士”。曾著《礼记说》达数十万言。今有《洛阳名园记》传世。《宋史.李格非传》称他“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稍滞”。为人清高孤傲,自矜气节,极为推崇刘伶、陶渊明;母亲是汉国公王准的孙女,《宋史.李格非传》说她“亦善文”,《祖国名嫒录》说她“工词翰”。李清照生长于这样一个文学素养极高的家庭中,自小便熟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还可旁涉笔记小说、轶事遗闻。行文笔法及文艺主张都会受到家庭的影响。清人陈景云就说:“李易安……文叔之女也。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耶!”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使李清照在性格上也不像一般的贵族女子那样极重所谓的“女德”,而是自然开朗、敢说敢为,直欲压倒须眉。当时的历城风景如画,人文荟萃:大明湖碧波千项、荷花胜火,趵突泉泉沫纷翻,如柳絮飞舞;杜甫曾在历下亭赋诗道“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这样的地理环境既孕育了李清照的灵气姿质,又成为她一生中极重要的歌咏对象。可举〔怨王孙〕为例: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萍花汀草。眼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这首小词行文洗练,曲折自如。“山光水色”竟会“与人亲”,“不回头”的鸥鹭“似也恨,人归早”,客观的景物、无情的动物被赋予人的灵气,人与自然和谐相亲,表现出作为主体的人的爽朗的勃勃朝气;“红稀香少”、“莲子已成荷叶老”本是衰败萧条的景象,写来却流转洒脱,使人想起写别离而无悲戚之感的王勃,自是少壮气派。
读书之外,李清照最喜走进大自然,泛舟湖上,游春田间;在随父亲到汴梁(今河南开封)的时候,在元宵节还可以走上街头观灯看戏。南宋周烨《东京梦华录》卷六有载:“(元宵节)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馀里。”是时,官民齐涌街头,宋、元间《宣和遗事》称“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娥儿,直到鳌山下看灯”。活泼的李清照尤为积极踊跃,这种情景都曾被她写及。请看她的游春之作〔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其他如晚年所作〔永遇乐〕中也有“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之句。例子不胜枚举。
〔浣溪沙〕这首词不仅反映了李清照的生活图景,还反映了她作为一个渐渐成熟的少女的情感状态。
锁在深深庭院中的少女们在春分至清明前后可以走进大自然,犹如鸟儿出笼,倍感新奇。斗草,就成了她们的一大游戏。晏殊〔破阵子〕有“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的名句。因其生活贫乏,才现斗草的东趣。素来只知“山光水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以至“沉醉不知归路”的李清照,此时不再欣赏“红稀香少”、“莲子已生荷叶老”的景象,斗草也成了没情没绪的无聊之举,转而关注到“海燕未来”、“江梅已过”、“柳生绵”这些肃东的景象。情融于景,情由心生,由这飘散着淡淡的哀愁的景语我们可以想见主人公的心境。“黄昏疏雨湿秋千”明晰如画而又含蕴动态的一幅凄清寂寥的景象,着一“湿字”,境界全出。是湿秋千,还是湿心灵?说这是心灵情动轨迹的写照,这轨迹又无可描述,可谓“欲辨已忘言”。少女此际的心绪,意象朦胧轻淡,正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就是伤春。
从这首词,还可看出李清照以家乡山水的明净含蓄蕴育出来的对大自然的独到的感悟能力、描写能力,还有她感时伤春的情感特征。
此时的李清照,正可用其〔玉楼春〕中的名句来形容:“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绝代词人,世间情痴,正虚位以待着伊人的到来。
造化可能偏有意
宋徽宗建中元年(1101),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
赵明诚字德甫(或作德父、德夫),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县)人,长清照三岁。父赵挺之,官至尚书右仆射(副相),书法颇有成就。受父亲影响,赵明诚少年即好金石刻。元祐四年,赵挺之遭贬通判徐州,赵明诚随父同往,才九岁的他就收集到了著名的隋化善寺碑。(《金石录》卷二十二《隋化善寺碑》条);在《汉重修高祖庙碑》跋文中,他记道:“余年十七、八时,已喜收蓄前代石刻……”就目前的资料来看,赵明诚是一个政治兴趣不大而埋头于学术研究的人。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的那一年,李格非任礼部员外郎,赵挺之任吏部侍郎。同为朝中要员,又是同乡,联姻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在一切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社会里,儿女们面对结婚无异就是面对着一次判决。对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女方来说,婚后幸福与否,在此一举。我们的女词人十分幸运,她找到了一个好丈夫。
他们有共同的文艺爱好,常以诗词相唱和。元伊世珍《嫏嬛记》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易安作也。
这则传说还可以找到佐证。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八:
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
这则记载应该是真实的。明诚苦于陪不住李清照,这也当是情理之中。因为恰如前则故事所说,不仅诗才有高低之别、明诚又有职在身,怎能随时和“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的易安一起去绕城踏雪呢?但夫妻之间常相唱和,当不成问题。
贯穿二人一生的,是他们对金石刻、古书等文物的搜求、整理与研讨。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道:
余建中辛已,始归赵氏。时……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遗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己。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言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给,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答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藏家。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慄。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讹谬者则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官宦弟子常常是追求吃喝玩乐、声色狗马,而赵明诚却宁可典衣也要收集文物;贵族妇女讲究排场,追求华贵,李清照却荆钗布衣以换书史。这两个脱尘拔俗的雅士又正好是一对夫妻,这是不是上苍的故意安排?夫妇褐衣粗食却兴高采烈地以清茶角胜负,相对展玩、研讨学问,这是仙界还是诗境?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压抑不住对这种生活的热爱,激情洋溢地连用“自谓葛天氏之民也、”“甘心老是乡矣”、“乐在声色狗马之上”等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夫妇恩爱融洽,心心相印,灵犀相通,“意会心谋,目往神授”,这种境界,真可横绝古今了。大概也只有李清照这个杰出的词人才有这样的诗情、灵心、才气,才能创造这种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正是他们的生活,为后人理解“诗人”、“诗一样的生活”这种诺言创造了实例性的样板。
最令后人惊叹不已的,是夫妇二人在政治观点上也能够保持一致。按说,在中国古代,妇女只主家政,不涉国事,也就无所谓政治观点(或者说被人们忽略)了。而李清照的政治观点却很鲜明。她在结婚不久,就卷入了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
北宋末年,正值多事之秋,外有强敌压境,内有党政纷争。哲宗元祐(1086——1093)以后,新旧两党交替执政,政坛斗争十分激烈。李格非与赵挺之正好属于两党。赵挺之受奸臣蔡京赏识,权倾一时,苏轼曾攻击他是:聚敛小人,学行无取”,赵挺之则攻击苏轼“诽谤先帝”。“出东坡之门”的李格非傲鄙蔡京集团的“放乎一己之私”,采取不合作态度。崇宁三年(1104),徽宗亲书元祐、元符党人三百零九名,刻石于文德殿东墙。李格非名列其间,被罢免。
赵挺之时为尚书右丞,十分得势。李格非虽是亲家,他也照样打击,犹如仇家。对父亲怀有深厚感情、忧心如焚而又无计可施的李清照便上诗给她的公公,希望他能够救援她的父亲。诗有“何况天下父子情”一句,博得世人一掬同情之泪,并因而以此孤句流传至今,但终究未能打动她的公公;崇宁四年(1105)三月,赵挺之受蔡京推荐,任尚书右仆射,生性直率的李清照再次献诗给公公,称蔡京为奸滑之徒,“炙手可热心可寒”。果然,二人产生了矛盾。大观元年(1107)三月,赵挺之被罢官,五日后,去世。又三日,蔡京集团兴大狱逮捕赵家及亲友,因“皆无事实”又放出。
李清照对蔡京的准确预见,足见她具有极敏锐的政治观察能力。在南渡前后,她又作了很多政治诗,如《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中有“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有国老”句、失名诗中有“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句等,都表现出进步的爱国思想。而赵明诚,虽然身世将他界定在—个政治集团之中,却表现出与父亲不同的政治思想。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陈师道《后山居士集.与鲁直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正夫(赵挺之字)有幼子明诚,颇好文义。每遇苏、黄文诗,虽半简数字必录藏,以此失好于父,几如小邢(注:小邢,名居实,邢恕的儿子,《宋史》称其有“异材”,年十九而卒)矣!”爱父亲仇敌的文章、书法,以至于同父亲关系极僵,这在党禁极严的时候就不仅仅是出于艺术爱好了。这样,李清照不仅有了一个在艺术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知音,还有了—个在政治上志同道合的伴侣。
在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个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向往,有着细腻丰富的情感体验方式的女词人,能够在前述诸方面都得到满足、简直是天下奇观。即便是今天,才女们已可以在人世间遍撒她的情网,也未必有这般如意可人的机遇。可想而知,我们的女词人该怎样地心满意足了。请看她爱的自白〔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妖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词人以轻松圆浑的文笔描摩了梅花的风韵,并以梅花自喻,抒发自己的感情。上半阕中,词人写雪后琼枝滑腻,其间寒梅点点,犹抱琵琶半遮面,娇羞怯怯,有如美人出浴,新妆初罢。这使人想起唐朝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名句:“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鲜艳妩媚,旖旎可人。以花拟人,亦以人比花,显得十分生动活泼;雪后寒梅的英姿犹如主人傲霜俏立的风骨,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蓬勃的朝气。下半阕荡开笔触,淋漓酣畅地抒写词人对月赏花的感情,说是大自然可能也有意关照吧,还让那月儿也“玲珑地”来作伴。对此良辰美景,何不共举金樽,一醉方休?词作的舒畅快意反映了作者对自己生活的满足,她沉浸在“沉醉不知归路”、“甘心老是乡”的境界之中。
海棠黄菊伤离居
李清照是一个性格开朗、豪爽、外向的才女,她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但社会提供给她的舞台实在是太狭窄了。作一个无所事事的家庭妇女,生活是那么沉闷、无聊。在这沉闷、无聊之中,偶尔的进发便显出了她超人的才智和活力。这可以在她的词作中见到。春天,她欢快地扑进大自然的怀抱,她尽情地打扮自己,“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让锦瑟华年与春花夏荷竞秀;在秋凉冬寒的日子里,她偎炉横舟,听风饮酒、悲青春易逝,叹菊瘦梅残。饮酒、赏花、填词成了她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她作为依托的赵明诚羁绊官场或远赴外任的时候,那多愁善感的性格就会生出种种的感触。请看〔念奴娇〕: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谁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斜风细雨春日寒,词人万般忧郁、懒散斜倚栏干,以酒消愁。少女时代的明朗、纯净、乐观已荡然无存,哪里还有心情去游春竞渡呢?闺中饮酒独自醉,险韵作诗以逞心,都难以唉起兴致.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生已有寄托,而今偏偏这犹如生命、融为血肉的寄托又不能寄托造成的,于是看到地面柳垂青眼,花展笑容尤感无情无绪;目尽天际鸿雁北来,莺雁作舞,痛伤月圆月缺。然而,春寒不掩心迹,帘厚难遮春情,“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闲愁万种,忧郁如山,都是暂时的,转机就在天睛——伊人归来。伊人一旦归来,我又为“宠柳娇花”了。清人毛先舒《诗辨诋》卷四对这首词作了高度的评价:“李易安《春情》:‘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用《世说》全句浑妙。尝论:词贵开拓,不欲沾滞。忽悲忽喜,乍近乍远,所为妙耳。如游乐词须微著愁思,方不痴肥。李《春情》词本闺怨,结云:“多少游春意”“更看今日睛未”,忽尔开拓,不但不为题束,并不为本意所苦。直如行云施展自如,人不觉耳。”同样的心情,李清照还有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于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以拟想来写将要到来的离别,使人想起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但这首词采用吞吞吐吐、曲曲折折的方式,蚕儿抽丝一样表达出了女性所特有的深婉而细腻的感情。词的下半阕有两个“念”字,前一个“念”字设想闺中人对远游人的怀念,后一个“念”字设想楼前流水对终日凝眸的词人的同情。措辞别致,引得论者一片赞叹:清王又华编《古今词论》节录《惔天词序》:“张祖望曰:‘词虽小道,第一要辨雅俗。结构天成,而中有艳语、隽语、奇语、豪语、苦语、痴语、没要紧语,如巧匠运斤,毫无痕迹,方为妙手.古词中如……‘海棠开后,望到如今。’‘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痴语也。’”明刊竹溪主人选《风韵情词》卷五:“雨洗梨花,泪痕犹在;风吹柳絮,愁思成团。易安此词颇似之。”
元代伊世珍《嫏嬛记》还有这样的记载:“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词曰: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嫏嬛记》所载轶事,可能是一种传说或作者的附会,但词中所写的离情却是真实的。词开篇点明季节、环境、气氛,天气凉,人清冷。宋代范仲淹〔御街行〕中已有“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句子,李清照从此化来,直白道出,写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变化、概括了普遍的社会现象从而引起读者代代共鸣的名句。
写离愁的名作,还有〔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短短几句对话,却生动地表达出侍女的漫不经心和少妇的伤春惜别。我们可以想见,窗外狂风肆虐,淡雨疏疏落落,就那么无始无终地吹着、下着,帘内人心绪亦随之起伏不定,思绪无边无际地飘着,剪不断,理还乱,于是她又举起了酒杯。酒,如疏雨一般淅沥而下,人却不知不觉中伴愁而眠了。清晨醒来,迫不及待地问那借以赏心的花儿,显出她夜之所思,花之重要;可那稚嫩的、未解人事的小丫环只作了毫不经意的回答,于是词人凭着猜想作出强烈的辩解。其中见出词人素昔独到的观察力,她对大自然的领悟力。情动于物,也只有女词人才会从花的盛衰中感受到自己青春的流逝,又怎能不对花儿过度爱怜呢?小小丫环,又哪里懂得其中奥妙?清黄了翁《蓼园词选》评曰:“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的确,“绿肥红瘦”出语清新,极富形象美;人呢,不也如花吗?
最后,我们再看看其名作〔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前边,我们曾引述过元伊世珍《嫏嬛记》关于这篇作品的笔记。那则故事是否属实,且不论它;通过这则故事,却可以看出人们对这首词的推重。与前一首相比,狂风疏雨转为薄雾浓云,海棠变黄菊。只有词人,还是在以酒浇愁。人,正如“绿肥红瘦”所揭示的,盛,就是衰,终于是“比黄花瘦”了。词境枯寂无聊,闺中人独对空帏,情、景融而为一,艺术感染力很强。清刘熙载在《艺概》卷四中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休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词尾一“瘦”字就是全词之眼。
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造成了妇女社会地位的卑下,反映妇女们对仅有的生活乐趣的追求的宫怨诗词也十分发达。李清照也强烈地感受到了她受到的压抑,虽然她的生活环境远较一般妇女更宽松,在夫妻生活中也更有地位。她以杰出词人的超凡绝伦的感受、表达能力,写下了丰富的离愁词,成为中国妇女们抒发感情的代表,披露了她们的精神世界。其中有消极的情绪,可这也是她们心灵的一部分。
共赏金尊沉绿蚁
赵家从狱中出来后,京城是住不下去了,于是举家回归故里。“可能造化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政治生涯的不幸反而给李清照和赵明诚带来了生活中最值得怀念的日子。
生在官府,长在官场,在风波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搏击多年的李清照和赵明诚,初归乡里,顿感无比的轻松愉快,恬淡自适。与当权官僚的不合拍意识,自然使他们想到了陶渊明,受陶氏“归去来兮”和“审容膝之易安”的影响,名其书房曰“归来堂”,把内室称作“易安室”。生活虽然简朴一些,但既没有离居的惆怅,也没有都市的喧嚣;既没有家庭的纠葛,也没有政治上的干扰。他们沉浸在赏心乐事之中,感到非常地愉快、充实。如《金石录后序》所述,夫妇二人在收集、整理、欣赏文物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前面提及的〔渔家傲。雪里已知霜信至〕就是在这时创作的。李清照不再悲春伤秋,而是对万事万物都表现出酷爱,作品中也表现出女性少有的俊爽和开朗。〔多丽〕词中“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乐篱”一句表达了她此时的心境。
徽宗宣和三年(1121),赵家重得重用,赵明诚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随后又调任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南)。李清照一直跟他在一起,他们依然孜孜不倦地收集文物。近人缪荃荪《云自在庵笔记》卷二引赵明诚“题跋”,说有一天赵明诚发现有个村子地势平坦,水清林茂,环境幽美。他估计村中隐有高人,寻问后得知此人叫刑有嘉,曾任潭长,知书识礼,于是明诚就去拜访他家。走进院中,只见繁花盛开,主人不厌嫌赵明诚是一位州太守,倒十分看重他心地朴实淡泊,很殷勤地接待了他。夏天再去,主人把自己珍藏的白居易手书《楞严经》拿给他看。明诚如获至宝,上马疾驰而归。到家已过了二更天,明诚酒性大发,于是烹上茶,同清照一边喝茶,一边展玩这件珍贵文物,欣喜若狂。燃完了两支蜡烛,二人仍然毫无睡意。
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攻汴京,国家面临危难。消息传到淄州,赵明诚和李清照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他们已预料到了灾难的到来。《金石录后序》说:“至靖康丙午岁,候守淄川,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已物矣。”翌年三月,赵明诚的母亲在金陵逝世,他前往奔丧,仓促之间,“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复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金石录后序》),装了十五车运到建康(今南京市)。计划馀下部分第二年再去运,谁知金人十二月份攻下了青州,老家十余间房屋的书册什物悉为灰烬。
肠断与谁同倚
靖康之难后,赵构在南京(今洒南商丘县)称帝,史称南宋,改元建炎。八月,赵明诚被任命为江宁(今南京市)知府。李清照即南逃建康。金人不断南侵,十月,朝庭逃扬州;建炎三年(1129)二月逃镇江,再迁杭州。
生性豪爽的李清照坚决主战。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是小道,诗咏大事。所以,李清照此时作了不少诗来表达她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想,如今大多只剩下一些零星的句子了。如:“南来尚觉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后一联用的是很著名的典故,表达也很有力量,在后世影响很大,当时也应该如同重炮。王导是东晋南逃以后的丞相。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注:指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惟丞相(注:指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于是王导说动握有兵权的王敦共同“匡济”,保住了东晋的半壁江山。刘琨也是晋朝人,在敌占区坚持抵抗,沉重地打击了匈奴贵族,后被害死。宋室南渡,有如东晋。李清照以热血男儿的刚勇,痛斥了投降派及主和的朝臣。她有名的一首完整的诗是《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可惜,“肉食者鄙”,小朝庭终于还是一步步走向衰亡。
此时的李清照,诗词渐趋沉郁,从此再也不见那开朗、乐观的心情流露在笔端,文笔也由轻松圆浑渐觉沉重。请看她强打精神召集亲族聚会后作的〔蝶恋花〕: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多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写欢聚却无欢情,善写离愁别绪的伤感情调已转至写国家破碎之痛了。还有她和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的〔临江山〕,大抵同此。今录其中一阕如下: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健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这已不是少妇的悲伤韶年流逝、夫妇的离愁别恨了。“人老建康城”,是家国之思,社稷之悲。“感风吟月多少事”,欢乐、憧憬,诗酒唱和,金石收集……俱往矣,今天已是两鬓如雪,却一事无成,不由一声浩叹:“谁怜憔悴更零?”顿觉意绪茫然。老来识尽愁滋味,哪里还有心情去重温少年时酷爱的踏雪美梦呢?
建炎三年(1129)春三月,赵明诚被免官,他带着李清照雇船经当涂去了芜湖。到了池明(今安徽贵池县),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府。皇帝在建康等他过阙上殿,于是让李清照在池阳住下,独自一人赴召。《金石录后序》记道:
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宋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忽忘之。”遂驰马去。
罢官以后,素喜田园生活的赵明诚和李清照就想找一个安宁的地方,度日读书,相依为命,不料又突生变故,二人中途分手,又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日子。而且李清照流落池阳,她怎能不“余意甚恶”呢?转眼又到了七月七日,感慨万千的李清照可能就在这时挥笔写下了凄婉动人的〔行香子〕:
草际鸣蛩,惊落悟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这首词幻想中的境界与现实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抒发自己的离别之情,描述年来飘忽不定的生活。情绪的低落从情调的低沉中横溢而出。而她决不会想到,更大的灾难又降临在了她的身上:
(赵明诚)途中奔驰,冒大署,感疾,至行在,病痁。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起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屦之意。葬毕,余无所之。(《金石录后序》)。
苍天不明,降祸仁人,呜呼哀哉,夫复何言!词人悲痛不已,作文以追悼,内云:“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八说,襄州居士庞蕴,“将八灭,令女灵照出,视日早晚,及午以报。女遽报曰:‘日已中矣,而有蚀也。’居士出户观次,灵照即登父坐,合掌坐亡。居士笑曰:‘我女锋捷矣。’于是更延七日。”锋捷,禅语,快速的意思。词人用此典以说明自己不能先明诚而死);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经不住这沉重的打击,李清照得了一场大病。从此,她开始了孤苦凄凉、以泪洗面的生活。
漂零遂与流人伍
李清照颠沛流离的生活,及遭遇到的一些磨难,可以参看《金石录后序》:
朝廷已分遣六宫,又传江当禁渡,时犹有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长物称是。余又大病,仅存喘息,时势日迫,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冬十二月,金人陷洪州,遂尽委弃,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独余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数事,南唐写本书数箧,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上江既不可往,又虏势叵测。有弟远,任敕贤局删定官,遂往依之。到台,台守已遁,出睦,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骅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壬子,又赴杭。先侯疾亟时,有张飞卿学士,携玉壶过视侯,便携去,其实珉也。不知何人传道,遂妄言有颁金之语,或传亦有密论列者。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赴外庭投进。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后官军收叛卒,取去,闻尽入故李将军家,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开阖。在会稽,卜居士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得活,重立赏收赎。后二日,邻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万计求之,其余遂不可出,今知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秩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邪。
读之不禁潸然泪下。这哪里是生活,简直是炼狱,活着就是受煎熬。词人拖着病体,孤苦无依,又屡遭奸徒陷害,小人坑损;爱人永逝,故物又不断被蚕食,她怎能不日日以泪洗面!万千思绪,无处寄托,于是她又拿起笔,来抒发她的哀思。请看〔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生活上的衰败已到了“藤床纸帐”、“沉香断续”的地步,因为没情没绪,早上也懒得起床。何处笛声骤起,吹的竟然是《梅花落》,是否这笛声一响,梅花就一下子绽开花朵了呢?那该是多么浓郁的春天景象啊。“梅心惊破”想落天外,奇警奇妙,不独见出词人别具慧心的想象、表达能力,也揭示出她在内心深处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泪水随着疏雨,萧萧而下,可与“弄玉吹箫”相媲美的一对,如今“吹箫人去”,物是人非,愁肠寸断又有谁能倚靠?更兼孤苦零丁,举目无亲,纵使折得梅花,遍寻天上人间,又有谁可以寄赠?
大约也是在四处飘泊中写的〔清平乐〕,也是一首表现霜居之苦的名作: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桑榆晚景配驵侩
绍兴二年(1132),词人又发生了一次更大的波折:改嫁张汝舟。
后代词论者对是否发生过这件事记述不一,争议颇大。持肯定态度的占多数。
据已知的史料,这个张汝舟是个势利之徒,目的是想侵占李清照的书画、金石刻。婚后对李清照大加笞击,妄图把她打死。清照生性孤高耿直,如何受得了这般凌辱!于是提出离婚但要想胜诉,不得不检举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的行为。宋律规定,妻子检举丈夫,判刑两年。女词人还是坚决要离。离婚后,终于被送入监狱。翰林学士綦崇礼知道了这件事,出面营救了她。入狱九天后,李清照出狱,写《上内翰綦公启》表示感谢。内云:
清照启:素习义方,粗明诗礼。近因疾病,欲至膏肓;牛蚁不分,灰钉已具。尝药虽存弱弟,应门惟有老兵。既尔苍皇,因成造次。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书来辄信;身几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僶俯难言,优柔莫决;呻吟未定,强以同归;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才。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璧之将往,决欲杀之。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局地扣天,敢效谈娘之善诉;升堂入室,素非李赤之甘心。外援难求,自陈何害?
据上文可知,李清照是经不住别人的劝说,自己又很难在战乱频仍的年代维持生计的情况下糊里糊涂地改嫁的。
对于李清照的改嫁,一些封建思想严重的人大肆攻击,如说她“不终晚节,流落以死”、“无检操,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笑之。”而深深喜爱李清照诗词的人则为她大力辨护,说她根本没改嫁。如清符兆纶《明湖藕神祠移祀李易安居士记》:
居士以文叔为父,得力于庭训居多。而所适赵明诚,又以才人为显宦。其夫妇相笃,风雅相深,固宜超出寻常万万。惟刻烛裁笺,拈花萦句,无愁不媚,脱口生香,放诞风流,宜若不自检束,而不知居士乃才而深于情者也。情之深者,不能无所钟,而必不妄有所钟,妄种其情,非情也。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也。以其深于情,而即疑其薄于行,将世之口谈周孔之书,躬履夷齐之行者,其生平宜断断无他,而所为往往非人意计所及料。又何说邪!抑当时范希文、辛稼轩、欧阳永叔诸人,以芬芳恻怛之怀,作为缠绵倩丽之词,而卒不失其为正人君子,此尤章章也。明诚以建炎三年重起出山,三年召知湖州,于行在所病剧。居士闻信仓皇往视,至则明诚已卒。乃泣血磨墨,自为文祭之。其后辗转避难,所携古器物半皆失去。便恐丧亡都尽,因取明诚在日所同著《金石录》,序而藏之。自述流离,备极凄惨,至今读之,尤觉怦怦。其去明诚之没盖已六年,年且五十有二矣。夫人当家国琐尾之秋,艰难备尝之际,睹畅怀人,忧来不绝。又春秋代谢,行且就木,而犹欲依倚村夫,重调琴瑟,此寻常闺阁所不为,而谓居士之才而为之乎?……嗟呼,风俗寝薄,人事难齐,古今来易节改行者,屈指良亦不少。即始宋祚鼎革,合名降表,首列则谢道清,彼固一女子也。而绝世才华如赵王孙,隐忍偷活,亦复易仕他姓,尤甚太息。遭逢不幸,自立良难,丈夫且然,于弱女子何?(注:文中所谈及事情偶有失误,不作校改)
事实上李清照是改嫁了。符兆伦在这一点上是否是为尊者讳,且不谈它;就其文中所论,却不乏精僻之见。他对李清照的爱情作了极高的评价,对那些士大夫们看不到男人们的“失节”却去攻击—个女人的改嫁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讽刺。
我想,对于李清照的改嫁,今天的读者是能够理解她的。再嫁,不等于爱情的转移。更不等于她对赵明诚的爱情是虚伪的、短暂的。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个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沉重打击,从心灵到肉体都极为疲惫的妇女,她怎么能活下去。为了度日糊口,她也必须有所依靠。她希望改变她的状况,不敢奢望幸福,仅仅是能有所依靠也就够了,没有想到这不幸的婚姻反而使她倍受屈辱,遭到一次更大的磨难。
物是人非事事休
经过再婚的风波,女词人除了继续承受生活强加给她的苦难之外,已没有任何乐趣。她加倍地体会到了同赵明诚婚姻的难得、感情的深厚,她深深地思念着明诚,她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思念中。当年两人共同收集的文物已所剩无几,且多是平常的东西,但她仍然像爱护头目一样珍藏着。绍兴四年(1134)八月,她玩摩着丈夫凝聚了一生心血的《金石录》,不禁心潮起伏,往事又一幕幕地浮现在她的眼前,于是满含激情、饱蘸热泪写下了不朽之作《金石录后序》。临近篇末,她发出辛酸的浩叹:“三四十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就是在这种心情之中,她写下了一系列作品。先看〔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又是春风温柔的时节,词人心情好极了,再次将梅花插上云鬓。笔致轻灵,词人似乎也十分轻松愉快。然而,词人接着就说,故乡在哪里呢?“忘了除非醉”。而今已是隔日,沉水香的香味已散去了,而酒意犹在。于是我们立刻明白了,孤寂的词人在头一个夜晚又是喝着闷酒、思念看故乡睡去的。这,使我们想起那首闺怨词〔如梦令〕中的“浓睡不消残酒”,只是如今的忧愁已远非当年可比了。词很短,却跳跃性地写到了清晨起来时心情的悠闲和乡思的沉重,显得“心情好”的时候更为罕见了。句法上忽喜忽悲,乍近乍远,感情跌宕,结构跳跃,看似无甚联系,实则血脉贯通,尤见熟练老辣。
再看〔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这也是一首思乡的作品。思乡,同时也是对故国(指相对完整的北宋)的思念,也是对故国人、事的思念。大约是绍兴五年(1135)三月的一天,作者创作了哀婉绝伦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了解我们女词人一生的遭遇,联系到她此刻的心情,在读完这首词之后,令人感慨万千。徐培均在《李清照》一书中写道:
这首词以缓慢顿挫的节奏,回肠荡气的韵律,抒写了词人深重的忧愁。开头两句说百花凋谢,春事已尽,而自己意兴萧索,神情倦怠,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一位老年孀妇无比凄苦的心境。“物是人非事事休”一语,既反映了个人的遭遇,也概括了国运的变迁。此词作于靖康事变之后八年、赵明诚死后六年,数年之间,词人似从千仞峰巅跌入万丈深渊,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欲语泪先流。“说明词人饮下的人生苦酒,都化作一腔辛酸的泪水。这里她不是用语言表达内心的苦痛,而是用眼泪叙说自己的感情。委婉缠绵,意在言外,具有感人心脾的艺术魅力。我们知道词人素有游山玩水的雅兴,而在此时则更有借游览以排遣苦闷的必要。所以一听说双溪有着秀丽动人的阳春景色,便马上激起泛舟出游的兴致,但顷刻之间又被那深沉的忧愁淹没了。这里意思似已写完,然而词人笔锋一转,又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这想游又不愿出游的反复咏叹中,词人心中那股太深太重而又难以排解的忧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词人的愁之所以如此深重,是因为这个愁字是由国家的破碎、身世的漂泊、孀居的寂寞、晚景的凄凉……这一切凝聚而成的。为了突出愁字的深重,词人用极小极小的“舴艋舟”(从蚱蜢取义),作了一个绝妙的比喻,舟轻愁重,用笔精审,使得她内心深处不能明言、难以排解的抽象的愁绪,顿时变成可以捉摸的形象。这种手法一直为后人所赞扬、所继承。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仙吕点绛唇缠令》说:“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他把愁字从船中搬出来,驼在马背上。到了元代王实甫,则在《西厢记》杂剧《秋暮离怀》中说:“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字从马背上卸下来,装到车子上去。这种使抽象感情具体化,形象化的手法,不断变化,日益发展,很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然而推其原始,不能不说是李清照的一种创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
泛舟,本来是李清照十分喜爱的活动。少年时有〔如梦令〕曰:“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两相对照,我们即刻明白了词人的变化是何等巨大。
词人在痛苦中挣扎,家国之思,亡夫之痛,感时伤春的愁绪,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她以血泪写下了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和〔永遇乐。落日熔金〕。先看前一首: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也、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银幕乍开,天鹅在急速地盘旋、俯冲、跌倒、冲起,以最后的生命力跳出优美的绝唱——这是天鹅之死。这首词一开篇连用七对叠字,音响、节奏、意蕴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寻寻觅觅”,横空出奇,如银瓶乍迸。我们似乎看到:正是凄风苦雨的黄昏,天愁地惨,万物悲寂,词人神情迷离,似乎想抓住什么,寻求什么,跌跌撞撞,东奔西摸;因为一切都成了虚空,于是心境的凄凄惨惨与外界的冷冷清清融为一体了。因为是忽暖忽寒的季节,天一晚,就该早早上床了,可又难以入眠。于是披衣而起。为了抵御傍晚时的寒风,喝上两杯吧,可年老体弱,又怎能抵挡得住!雁儿匆匆来了,又无情南去,却是过去认识的。这当然是词人心中的感觉,是一种移情。至此,我们似乎感到,难以入睡的,又何止是因为天气;抵挡不住的,又何止是风急!还有对往事的思念,对雁来之地——沦陷的故乡的思念。
黄花已落满地,也无心绪理它,由此我们想到,这又是“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的情绪重涌心头。少妇时,她曾“买得一枝春欲放”, “徒要教郎比并看”;也曾以〔一剪梅〕词寄赠赵明诚;如今只有任其“憔悴损”了。黄昏时节独守破窗,已是度日惟艰了,怎能又疏疏落落地下起了小雨——而这雨又敲打在梧桐叶上!唐词人温庭筠〔更漏子〕有云:“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一叶叶,—声声,不就是滴在心上么?词人悲凄地浩叹道:这,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了!
这首词,历代公推为词史上的杰作。清徐釚《词苑丛谈》卷三:“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清陈廷 《云韶集》卷上:“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清沈谦《填词杂说》云:“予少时和唐、宋词三百阕,独不敢次‘寻寻觅觅’一篇,恐为妇人所笑。“清万树《词律》:“从来此体,皆收易安所作,盖其遒逸之气,如生龙活虎,非描塑可拟。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清陆 《问花楼词话》:“二阕共十馀个叠字,而气机流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再看〔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鬤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又是一个美好的傍晚,落日的馀晖,一片火红,像熔金那样璀璨;黄昏的云霞,四面围拢,像璧玉似地堆砌在一起。对此良辰美景,词人首先想到的,还是与赵明诚一同欣赏,于是问道:你在哪里?转折极快,反映出词人孤独寂莫心绪的沉重、悲凉。词人抬头望见柳枝已染上淡淡的柳烟,听到幽怨哀婉的笛声,可知春意已十分的浓郁了;但笛声却如柳烟一样,给词人心上蒙上一层忧郁的色彩。李白《听黄鹤楼上吹笛》不是说过吗,“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词人接下来告诉我们:今天还是元宵佳节呢!顿时,我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了开篇所写的美好天气、美好季节在词人心中引起的反映,也理解了词在此时此刻情绪低落的原因:月圆时节,正当相会以共度良宵,而今天上人间,关锁千重,何况还有难以预测的风风雨雨呢?亲朋好友们,纵有香车宝马,我又哪有心情去观赏街景?
词人不由又想到了当年汴梁的元宵佳节。那时,京城繁华昌盛,少女的她也过着平静的生活,很重视这个举国大庆的日子,于是打扮得漂亮极了,去街上纵情玩乐。《东京梦华录.序》中说:“重髫之童,但习歌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卷六说:“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馀里。”“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下看灯。“而今国是如此,家已不存,人已憔悴,哪里还有心情出去!任其笑语盈盈,香车宝马地玩吧,我只有紧闭柴门,独自枯坐帘儿底下,咀嚼失意、颓唐了。曾是“簇带争济楚”、“犹带彤霞晓露痕”的词人,也曾是游人之一,归来堂上赌茶谈诗、建康城外戴笠寻诗,如今只有凡事亲躬,在临街的小院中避人度日。正如其〔转调满庭芳.芳草池溏〕中所云:“当年曾胜赏,生香董袖,活火分茶。龙骄马,流水轻车。”“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
这首词的沉重的家国之思激励过很多志士仁人。宋末力主抗战的词人刘辰翁曾和过此词,其小序云:“余自己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词人生活在孤苦凄凉中,但她直欲压倒须眉的一面也不时表现出来。晚年作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就表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大约是绍兴二十一年(1151)至绍兴二十六年(1156)之间,伟大的词人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情疏迹远只留香
数百年来,李清照一直是我国人民宠受的女词人,她同赵明诚的爱情故事,她歌咏爱情的作品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恋人。明洪升《四蝉娟》第三折以李清照和赵明诚赌荼诗的生活为依据,改编了赵明诚夸耀他同李清照的结合是情投意合的最佳配偶的故事。认为“数美郎配艳娘,有几个—般才貌恰相当,可不道多半是参商”。“我和你前身合自瑶池降,做人世夫妻榜样,把古来的佳人才子尽评论,将往以后美爱娇欢细受享”。是戏曲中比较有名的作品。
历代评论者对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都作了很高的评价。如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易安在宋诸嫒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府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在此,我们着重谈谈对她大胆披露闺情的评价。
赞成的人如清彭孙遹。他在《金粟词话》中说:“李易安‘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但在众多的称赞声中,泛泛议论多,像彭氏这样正面称赞她的闺情词的不多。而批判的意见却很尖刻。最有名的,是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中的评论:
易安居士……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
南宋尤重理学,在那个特定环境中,产生这种极端的议论,并不是什么怪事。一般的士大夫,很难对李清照的闺情诗词作出正面的肯定。大诗人陆游的态度就是明证:“夫人幼有椒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馀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夫人孙氏墓志铭》)可见,陆游也是赞同这种观点的。
李清照在南渡以前,主要抒写个人心绪,写闺恨,写离愁别恨。这些词中表达了她对赵明诚真挚、深厚的爱情,反映了希望能够过幸福、正常的家庭生活的愿望;南渡以后,爱情与国家民族命运交织在一起,即使那些明显是写乡愁的词如〔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也很难分辨其中沉郁的感情是单纯的乡愁还是包蕴着丈夫去世的哀痛。词这种文体自产生之始,就以描写闺情见长;写闺怨的诗在《诗经》中已有很多。呼唤夫妻生活的和睦、幸福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感情,只要有人存在,闺怨诗词就会存在。理学已异化到违背人性的地步,因此,像王灼这种极端偏激的议论是不堪—击的。从可悲的孙夫人的不自觉我们越发感到了李清照的伟大。明宋濂《宋学士集》卷三十二《题李易安所书(琵琶行)后》有诗句云:“佳人薄命纷无数,岂独浔阳老商妇。青衫司马太多情,一曲琵琶泪如雨。此身已失将怨谁,世间哀乐常相随。易安写此别有意,字字似拆中心悲。”宋濂的卓绝见识至少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历来文人们大写闺怨、闺情诗词,常常是为文造情;即使有生活体验、有所感触,也有隔靴搔痒的感觉。而李清照有文才,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又是女人,因此,她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因为它真实。王灼等人不去谴责情感不真实的大文人,却不能容忍李清照,就是封建观念作怪,实实在在是对妇女的压迫,是吃人。我们进而可以说,李清照的作品是真正代表着受践踏的中国妇女的振臂一呼。另外,由高濂的评论,我们对李清照的诗词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再举乡愁词为例,“易安写此别有意,字字似诉心中悲”,就是因为中年丧夫,给她的沉重打击,使她的乡思更为沉重了。至此,我们可以说,李清照的闺情、闺怨词不仅是具有代表意义,还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李清照的词主要是写一个女性的情绪、生活,虽有家国之思,也与闺情密不可分,因此,众多的赞扬者虽回避这一点而作泛泛议论,也说明他们对其闺情并不反对。他们的肯定、赞扬也同时是对李清照闺情词的赞扬。
上一篇:《倾城倾国生死恋》爱情文学赏析
下一篇:《偷期暗约鸳鸯灯》爱情文学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