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话《彭文席·小马过河》鉴赏
彭文席
有一座小山旁边,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小马整天跟着妈妈,从来不肯离开一步。
有一天,妈妈对小马说:
“宝宝,你现在已经是个大孩子了。你能帮助妈妈做点事吗?”
小马点了点头说:
“怎么不能呢!我可喜欢做事啦。”
妈妈听了,高兴地笑着说:
“宝宝真是好孩子。那么,你就把这袋麦子背到磨房里去吧。”
妈妈说着,就把一袋麦子放在小马的背上。
小马试了试,一点儿也不重。可是小马对妈妈说:
“妈妈,你跟我一块儿去好吗?”
妈妈说:
“怎么,妈妈要是能够跟你一块儿去,还要你帮什么忙呢?快点去吧!早点去早点回来,妈妈等着你吃饭。”
小马独个儿背着麦子向磨房走去。
从小马的家到磨房,要趟过一条小河。小马走到小河边,看见河水挡在前面哗啦哗啦地响着,心里有点怕了。
“过去呢,还是不过去呢?妈妈不在身边,怎么办啊?”小马想着,就回过头去朝后望。他希望这时候妈妈跑来就好了。
可是他没有看到妈妈的影子,他只看见老牛伯伯在河边吃草。于是小马连忙“的嗒的嗒”地跑过去,问牛伯伯:
“牛伯伯,请你告诉我,我能过河去吗?”
牛伯伯回答说:
“水很浅呐。还不到我的小腿那么深,怎么不能过去呢?”
小马听了,立刻就朝小河跑去。
“喂!慢点跑,慢点跑!”
咦!是谁在说话呢?
小马停住脚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只小松鼠。
小松鼠蹲在一棵大松树上,摇着大尾巴,对小马说:
“小马,你可别听老牛的话。水很深,一下水就会淹死的!”
小马问松鼠:
“你怎么知道水很深呢?”
小松鼠说:
“我怎么不知道呢。昨天,我们的一个同伴过河,就给大水冲跑了!”
小马说:
“那牛伯伯为什么说水很浅呢?”
小松鼠说:
“浅?浅,怎么会把我们的同伴冲跑了呢?你可别听老牛的话!”
小河里的水到底是深呢,还是浅呢?小马没有主意了。
“唉!还是回家去问问妈妈吧。”小马甩了甩尾巴,“的的嗒嗒”地又往家里跑。
妈妈看见小马回来了,奇怪地问:
“咦!你怎么就回来了呢?”
小马很难为情地说:
“河里的水很深,过……过不去……”
妈妈说:
“怎么会很深呢?昨天小驴叔叔还到河那边驮了好几趟柴呢。他说河水只齐到他肚子那儿,很浅。”
“是这样……老牛伯伯也说水很浅。他说只到他小腿那儿……”
“那么你为什么不过去呢?”
“可是……松鼠说……水很深,昨天,他的一个同伴过河,给河水冲走了。”
“那么到底是深呢,还是浅呢?你仔细想过他们说的话吗?”
“想了一下,可是没有仔细想,不知道他们俩谁说得对。”
妈妈笑了。妈妈说:
“你现在仔细想想看: 牛伯伯有多高多大,小松鼠又有多高多大;你再把小松鼠和你自己比一比: 你有多高多大,小松鼠又有多高多大,你就知道能不能过河了。”
小马听了妈妈的话,高兴地跳起来。他说:
“明白了,明白了,河里水不深,我过得去。唉!我刚才怎么不仔细想想呢!”
小马说着,就连蹦带跳地朝河边跑去。
小马一口气跑到河边,立刻跳到水里。河水刚好齐到小马的膝盖,不像老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不像小松鼠说的那么深。
小马背着麦子,很快活地趟着水,“扑通扑通”地过了河,到磨房去了。
小马独自背着麦子向磨坊走去。这一天,整天跟着妈妈,从未离开一步的小马开始了自己的“成年礼”。
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小马的家到磨坊之间的那一条小河,是小马“成年”之旅的考验。一直在妈妈庇护下长大的小马望着挡在面前的小河,胆怯了。初涉世事的小马无所适从,于是,“经验”登场了。河边吃草的老牛伯伯、大松树上的小松鼠充当了“过来人”的角色。老牛伯伯告诉小马:“水很浅呐,还不到我的小腿那么深。”小松鼠却说:“水很深,一下子就会淹死的!”小松鼠以同伴被大水冲跑的例子警告小马不要听老牛的话。在这里,作者选择了与小马比起来一大一小的两种动物,来为小马的“成年”设置了另一个障碍: 仅有独自迈出家门的勇气是不够的,还得学会甄别。小马(实际上就是那些一直生活在父母羽翼下、从未独立面对世界的少年儿童)曾经无忧无虑的世界发生了动摇,曾经有妈妈为自己安排好一切,曾经简单的世界如今让它左右为难。从不知思考为何物的小马经历了也许是生命中第一次的举棋不定: 小河里的水到底是深,还是浅呢?
小马的“成年礼”看来是进行不下去了。没了主意的小马决定寻求妈妈的帮助。毕竟是初次出门“远行”的孩子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呢!小马在妈妈的引导下,学会了“仔细想想”,意识到自己既没有牛伯伯那么高大,也不像小松鼠那么矮小,世间的一切是相对的。果然,河水既不像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不像小松鼠说的那么深。懂得了思考的小马这时才算是走出了自己“成年”之旅的第一步,他快活地趟着水,“扑通扑通”地过了河,到磨坊去了。
《小马过河》通篇几乎以对话构成,每一个角色的语言各具特色,小马的犹豫不决、老牛伯伯的持重自信、马妈妈的慈爱耐心、小松鼠的一惊一乍,都不动声色地隐藏在字里行间。它不以神奇瑰丽的幻想、奇异陌生的荒诞取胜,不追求怪诞滑稽,没有出奇制胜的情节,没有尖锐的讽刺和深刻的象征、隐喻,也没有夸张、变形等童话创作常见的艺术手法,但却在简单的语言、平和的对话中营造了一个充满童心童趣的世界,并在这世界中隐涵着每一个孩子都必将面临的成长之“痛”。
(何卫青)
上一篇:中国童话《圣 野·挤挤城和宽宽街》鉴赏
下一篇:中国童话《韦 苇·五百双鞋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