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话《任大霖·罗明明的嘴巴》鉴赏
任大霖
人往往是在变的,特别是一个孩子,不是变好就是变坏。罗明明本来是个很可爱的小男孩,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的嘴巴变得油滑起来了;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罗明明还学会了说粗话、脏话。好像他自己也管不住自己,一天到晚叽哩咕噜地尽说废话,里面还夹着不少的脏话,什么“他妈的”,跟标点符号似的。这些“垃圾货”有的是从弄堂口那几个不三不四的小青年那里听来的,有的是从马路上吵架的人堆里听来的,有的是从电视节目里什么“司令”那儿听来的。罗明明挺聪明,听来的这些话一学就会,开头讲讲觉得很新奇、好玩,后来越说越有劲,竟成了习惯,莫名其妙地就说了出来。
奶奶叫他去买酱油,瓶盖太紧,打不开,明明一边用劲拔,可嘴巴也不闲着,一边还说:“他妈的!老子可不是好惹的,非叫你这兔崽子乖乖地听我的!”
妹妹在边上听到了,高声叫道:“奶奶,哥哥又骂人!”
明明说:“骂什么人,老子在骂他妈的酱油瓶,你别他妈的多管闲事。”
妹妹说:“瞧,还骂,还骂,难听死了!哥哥的嘴巴真坏!”
奶奶过来生气地说:“小明,你刚才说什么来着?再说一遍!”
明明吐吐舌头,说:“说什么呀?我什么也没说。”可一转身他又把酱油瓶在头上一举,油腔滑调地说:“孩儿们,在此稍等片刻!俺老孙去去就来!”说着还朝奶奶做了个鬼脸。一出门,又朝弄堂里的一群孩子大喝一声:“他妈的,都跟老子往前冲,谁怕死,老子就毙了他!”弄得奶奶哭笑不得,摇着头说:“唉,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这张嘴巴变坏了。整天疯疯癫癫的,尽说脏话。”
奶奶的这个“评价”似乎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最近,明明时常听到别人“攻击”他的嘴巴。
吴老师说:“罗明明各方面都不差,就是嘴巴太粗野,非好好改一改不可。”
里委会的汤阿姨说:“明明这孩子挺聪明,就是这张嘴巴不干不净的,真不讨人喜欢。”
连平时和明明很要好的同桌马小苹也说:“明明这张嘴巴是怎么搞的,尽乱说一气,真讨厌!”
“嘴巴”,“嘴巴”,罗明明老听得人家对他的嘴巴有意见。“这是怎么的啦?也许,我的嘴巴毛病是不小吧?”明明想。
晚上,他睡在床上,迷迷糊糊地正想睡去,忽然听到一个声音在低声说话:“唉,做他的嘴巴可真倒霉!人人都怪我,骂我,说我不好。什么‘哥哥的嘴巴真坏’,‘明明的嘴巴真讨厌’,‘这孩子就是嘴巴太粗野’。哼,好像我长在他脸上就是为了受气来的!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可现在呢,什么都是我的不好,这太叫人伤心了!我可不干了。干什么也比做他的嘴巴强。这次我是铁了心了,非走不可!……”
是谁在发牢骚?这屋里又没别的人。罗明明一摸嘴巴,啊,原来是他的嘴巴在说话,这可真叫“自言自语”。也只怪罗明明实在太困了,当时来不及多想,就又呼噜呼噜睡死过去了。要不,也不至于发生第二天那件倒霉的事儿。
第二天早上,罗明明醒来,照例第一件事就是刷牙。可是,怎么搞的,牙杯里的水尽往下巴和脖子里淌,就是喝不进去。拿起牙刷牙膏来刷吧,牙膏抹了一脸,还滴在衣服上。怎么搞的,不对头呀,到镜子里一照,啊呀,他吓了一跳: 原来嘴巴不见了;鼻子底下,光光的一片,配上红红的小脸蛋,真像个光光的大苹果哩!
罗明明吓得大叫起来,可是嘴巴没了,叫不出声,只听见鼻子里“哞”的一声,像老黄牛叹气。奶奶听见,在那里叫道:“小明,别装牛叫了,油条买来了,快来吃早饭。”
这下可坏了。没了嘴巴,怎么吃油条呀?难道从鼻子里塞进去?明明慌了,怕被奶奶看到,急忙从抽屉里找了只大口罩,戴在脸上。
怎么办?看来嘴巴是真的跑了。到哪儿找去?明明看看钟,快上学了,只好背上书包,趁奶奶不注意,往学校里跑。
一到学校,他就不声不响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呆呆地发愣。
“罗明明,干吗戴个大口罩?感冒啦?”同桌的马小苹说。
“唔。”罗明明回答。
“罗明明,干吗不声不响,像个木头人!走,踢足球去。”同学们来拉他。
罗明明真想去踢球,可又一想,不行,一踢球就得张大嘴喘气,没了嘴巴,气往哪喘?光靠两只小小的鼻孔,不憋死才怪!
“罗明明,一块儿来唱个歌吧,这只新歌挺好听的!”
“唔。”他千篇一律地回答,身子却动也不动。你想想,光有鼻子没嘴,能唱歌吗?
到这时,罗明明才明白,嘴巴这玩意儿还真重要,没了它,吃不能吃,玩不能玩,唱不能唱,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可过去,自己不懂得爱护它,还拿它一天到晚说废话,说脏话,难怪它要受不了,偷偷跑了。现在可后悔也来不及了。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语文课上吴老师提问,偏偏就叫了罗明明。“罗明明,请你说说,时光老人送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礼物?”
“……”罗明明站起来,什么也说不出。他心里完全知道时光老人送给我们哪几件礼物,可没了嘴巴,你叫他怎么说?
吴老师觉得不对头,罗明明平时功课不差,今天是怎么啦?“罗明明,你是病啦?上课不要戴口罩,拿下来。”
罗明明无可奈何地拿下了口罩。“啊!”全教室的人,包括吴老师在内,全都惊叫起来:“罗明明,你的嘴巴呢?”
“唔……唔……”罗明明指手画脚地说着,可大家越听越糊涂。最后,吴老师只好把他带到校医那儿。
校医怕这孩子另外还丢了什么,马上让他脱光衣裳进行全身检查。检查结果: 别的什么也不缺,单单少了一张嘴巴。校医说:“根据这孩子的情况,既不能吃药,打针也没用,唯一的办法是送到外科去,由外科大夫给他动手术,造一张‘人工嘴’。”
罗明明一听“动手术”三个字,吓得往外就逃。吴老师一把拉住他,安慰说:“别怕,你先冷静下来,把昨天碰到的事,给我用笔写出来。”
罗明明边回忆,边记下了昨晚睡得迷迷糊糊时听到自己嘴巴在发牢骚的那些话。吴老师一看,说:“啊,原来你的嘴巴对你有意见,偷偷跑掉了。事情还有办法挽救。明明,快写一张‘找寻启事’,态度要诚恳,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在吴老师的帮助下,罗明明参考了报上登的“寻人启事”格式,很快写成了下面这张“找寻启事”:
兹因本人不慎,走失嘴巴一张,阔三厘米,高一厘米,颜色鲜红,动作灵巧。如有人发现,前来报信,因而寻获者,本人将十分感谢。并坚决保证: 今后不说粗话、脏话,少说废话。特此启事。
东风小学罗明明
这启事还真灵,贴出去不到两小时,派出所就给学校来了电话:“东风小学吗?罗明明是你们的学生吧。有一张嘴巴来‘自首’,说它是罗明明的。叫他快来认领。”
罗明明跟吴老师跑进派出所,在“迷童室”看见好几张嘴巴坐在那里。一位民警阿姨从中挑出一张,交给罗明明,问:“是你的吧?别搞错。”
罗明明高兴得拼命点头,意思是说:“是我的,没错!”这怎么能搞错呢?自己的嘴巴嘛!那上头还沾着点白白的东西,是昨天睡觉前,奶奶给他吃奶油蛋糕时沾上的。
就这样,罗明明又有了嘴巴,又能念书、说话、唱歌、吃饭、踢足球了。那么,他那个“保证”呢,做得怎样?粗话、脏话还说不说?废话还多不多?我可以高兴地告诉大家,最近,在文明礼貌方面,他确实进步多了。
儿童文学作品,特别是童话,追求趣味性、灵动性、活跃性,因为生命的新鲜正应该是童年的本质;同时又要把教育儿童的使命隐藏在形象化的故事虚构中。《罗明明的嘴巴》就是在出人意料的想象中追求着这两方面的契合。
整个故事是围绕着“嘴巴”的逃离与回归来构思的。聪明可爱的罗明明最近越来越不讨人喜欢了,他越来越油腔滑调,一天到晚叽哩咕噜尽说废话、粗话、脏话,顺嘴就来,简直成了习惯。一时间,罗明明的嘴巴成了众矢之的,奶奶、妹妹、吴老师、居委会的汤阿姨、要好的同桌马小苹都朝罗明明的嘴巴发起了“进攻”。伤心委屈的“嘴巴”发了一通牢骚,决心不再“伺候”罗明明,一走了之。“嘴巴”的离去,这是对罗明明不讲文明礼貌的惩罚。那些和罗明明有着同样毛病的孩子,读到这里,恐怕会不由自主伸出手捂住自己的嘴巴吧?惩罚渗透到罗明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嘴巴”没了,刷牙、吃饭都成了问题,最重要的是,爱说的罗明明失掉了油腔滑调的资本。吃不能吃、玩不能玩、唱不能唱,小男孩罗明明开始了生命当中也许是第一次的“反思”,后悔没有善待自己的嘴巴。
可是仅仅“反思”是不够的。无可奈何摘下了口罩的罗明明面对同学的惊呼、老师的追问、校医的检查一定是尴尬不已,这个时候,惩罚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或许,灵魂的认识才是真正的认识?其实对于罗明明这些孩子,“嘴巴”的走失对自我尊严的打击要比其他不便更强烈吧?亡羊补牢,为未晚矣。吴老师教育被害怕、恐惧和懊悔等各种情绪控制着的罗明明:“态度要诚恳,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罗明明终于认识到是因为自己说粗话、脏话,不讲文明礼貌,导致了嘴巴的不满,嘴巴的走失所寓示的“惩罚”已经达到了目的。嘴巴的“自首”,罗明明的认领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吃一堑长一智的罗明明究竟是个聪明的孩子,经历了嘴巴走失这么一劫,脏话、粗话还说不说?废话还多不多?读了这篇童话,不文明不礼貌的孩子们该有所悟吧?
写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这篇童话,让人感受到那个激情与浮躁并存的年代对少年儿童的负面影响。那些罗明明们曾经从不三不四的小青年、从电视剧里、从马路上吵架的人那里学会了粗话、脏话,可是整个时代文化的向上性对他们的浸染更大,如今,那一代孩子大都也已为人父母,他们的孩子面对的是更多元、更纷扰的文化图景,他们将如何看住自己的嘴巴呢?这恐怕是这篇童话的现实意义所在。
(何卫青)
上一篇:中国童话《宗 璞·七扇旧窗》鉴赏
下一篇:中国童话《张士杰·渔童》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