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原文、赏析、鉴赏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的笔名。他出生于破落的士大夫家庭,少年时期受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教育,1898年到南京,先后入江南水师学堂、矿务铁路学堂学习,开始接触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1902年官费留学日本。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日本,他写下“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的著名诗篇,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他积极参加推翻清朝统治的民主革命活动,加入革命组织“光复会”。他先学医,后改学文,决心用文艺改良人生,改造落后的国民性。1909年从日本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时,在绍兴积极参加当地革命活动。1912年初,应蔡元培邀请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部迁居北京。1918年1月,参加《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5月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写作了《孔乙己》、《药》等十多篇小说,1923年结集为《呐喊》出版。作为文学革命的主将,他积极支持和组织“语丝社”、“未名社”等进步社团,培养青年作家,促进新文学的发展;同时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兼课,引导和支持学生参加进步活动。在女师大“风潮”、“五卅”事件、“三一八”惨案等重大政治斗争中,他以痛打落水狗的韧战精神,揭露帝国主义、北洋军阀政府及其帮凶文人的罪行,抨击封建复古主义和买办文化思想,给予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文化同盟以沉重打击。1926年8月离京赴厦门大学任教授。1927年1月,到当时大革命的中心广州任中山大学文科主任兼教务主任。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辞职于10月到上海定居,开始他的左翼10年的战斗生活。他率领文化革命的新军,在粉碎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斗争中,充分发挥了伟大旗手的卓越才能和巨大作用。他先后参加过革命互济会、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反帝反战同盟等革命团体并任领导工作。这一时期他以杂文为主要武器,同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形形色色的走狗文人进行短兵相接的战斗,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他领导了左翼文艺活动,他自己或同别人合作编辑过《奔流》、《朝花周刊》、《萌芽》、《前哨》、《十字街头》等多种进步文艺刊物,培植了一大批文艺青年。鲁迅是革命文化新军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他一生写下小说、杂文、散文、诗歌、学术著作等近400万字,翻译300多万字,整理古籍近60万字,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鲁迅的小说,虽然数量不多,却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他的《呐喊》和《彷徨》,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前后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夕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现实,深刻地总结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关系中国民主革命成败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鲁迅小说创作所体现出来的战斗的批判的锋芒,所坚持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在文艺战线上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现代文学史上革命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他的小说在艺术上汲取了中外优秀作家的艺术经验,融会贯通,创造了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我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不朽典范。
在鲁迅的文学遗产中,数量最多的是杂文。杂文是他进行斗争的主要武器。他的16本杂文集,思想深邃,内容丰富,技巧纯熟,在中国现代革命史、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大的价值。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作了崇高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上一篇:《三国六朝文学·搜神记·韩凭妻》原文、赏析、鉴赏
下一篇:《唐五代文学·王昌龄·从军行[1]》原文、赏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