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学·沈佺期·独不见[1]》原文、赏析、鉴赏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2]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3]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4]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5]
[1]《独不见》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写不得相见的伤思。宋之问袭用旧题,亦写思妇的孤独愁苦,题一作《古意呈乔补阙知之》,或有所寄。沈佺期(公元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人。上元二年进士,官至太子少詹事,依附武则天宠幸的张易之,中宗李显复位时,流放驩州(今越南境内)。召回后,任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中书舍人。诗多陪幸奉侍之作,内容多不可取;惟于近体声律的定型起较大作用,为律诗奠基者之一。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
[2]“卢家”二句:卢家少妇,语见乐府古辞《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儿女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东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后人乃用“卢家妇”作为贵族少妇的代称。郁金堂,用名贵香料郁金香和泥涂饰的堂屋。海燕,又名越燕,燕的一种,产于南方滨海地区,故名。海燕性喜双栖,这里用海燕的双栖,映衬少妇的孤单。玳瑁梁,以玳瑁为饰的屋梁;玳瑁,一种生于海洋的甲壳动物,甲坚硬光亮有文采,常用为装饰。首联重彩描写闺房的华丽和少妇的娇美,以燕双栖的形象衬映主人公的孤凄。
[3]“九月”二句:寒砧(zhen),这里指秋天的捣衣声。砧是捣衣的垫石,过去妇女在赶制冬衣时把浆洗过的布帛叠起,放在平滑的砧石上,用棒棰棰平展,谓之捣衣,捣衣时发出均匀单调的敲击声。木叶,树叶。征戍,征调去防守边疆。辽阳,指今辽宁省辽河以东地区,唐置辽州,治辽阳(现辽阳市),唐时是东北边防重地。颔联写寒砧声声,木叶萧萧,思妇遥忆被征调防边已经十年的征人。
〔4〕“白狼”二句:白狼河,即大凌河,在今辽宁南部,东流经锦州入海,河之北即为辽阳。丹凤城,指京城长安。唐建章宫有凤阙,大明宫有丹凤门,故称。颈联写夫妇遥隔,音书断绝,秋夜漫漫,加重相思之苦的分量。
〔5〕“谁为”二句:谁为,为谁的倒装。流黄,褐黄色的丝织品,这里指帷帐。尾联写明月如水空照孤帐,进一步表现主人公的孤寂、愁闷和相思。
怀念征人是古诗的传统主题,此诗委婉缠绵而独有特色。诗中一字不提思念,而思念深情纵贯全篇。作者善用比兴,以烘染环境气氛的手段,或正面衬托,或反面映照,多方面多角度地把思妇的心态表现得委曲深细,情景交融。诗用乐府旧题,在体式上实是形式完整的七言律诗。七律在初唐还处于萌芽状态,这是较早出现的七律,语言上虽尚未脱尽齐、梁的铅华,但已趋向朴实,而声律谨严、对仗工整,如《新唐书·文艺传》所说:“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宋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元稹也说:“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这是指他对律体发展的贡献,但这首诗毕竟是初唐的律诗,尚有六朝语词浮艳的余习,未脱乐府用语的平熟,风韵意趣不足。如《诗薮》评曰:“‘卢家少妇’,体格风神,良称独步,惜颔颇偏枯,结非本色,同乐府语也……起句千古骊珠,结语几成蛇足。”
上一篇:《辽金文学·王若虚·焚驴记》原文、赏析、鉴赏
下一篇:《清代文学·龚自珍·病梅馆记》原文、赏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