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学·杜荀鹤·山中寡妇》原文、赏析、鉴赏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2〕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3〕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4〕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1〕《山中寡妇》是乐府诗题,本篇却以律诗形式写乐府诗的题材,是杜荀鹤的传世名篇。诗题一作《时世行》。杜荀鹤(公元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埭)人。出身寒微,科场失意,大顺二年四十五岁中进士,不久唐王朝亡,他依附朱温,在后梁小朝廷任翰林学士五天,病卒。作品多表现时代动乱和人民苦难,专攻近体,以七律为主。《全唐诗》存其诗三卷。
〔2〕兵死:死于兵乱。蓬茅:代指茅屋。麻苎衣衫:粗糙麻布制作的衣衫。鬓发焦:憔悴衰老、营养不良的形状。
〔3〕“桑柘”二句:桑柘,桑树、柘树的叶可饲蚕。征苗,指唐代宗二年增设田赋附加税,在粮食未成熟前征收,称青苗税。纳税、征苗在这里是互文。二句写桑柘被砍光、田园荒芜,官府还要征丝税和青苗税。“荒尽”一本作“荒后”。
〔4〕“时挑野菜”二句:和根煮,连野菜根一同煮菜汤,表明野菜已不多,也要节省着吃。生柴带叶烧,表示烧柴也缺乏。二句即俗云缺吃短烧,形容度日艰难。
〔5〕“任是”二句:征徭,征是征税,官府向人民摊派。徭是徭役,强迫为官府服劳役。二句写这个老寡妇躲进深山,也逃不了官府的实物剥削和劳役剥削。
这首七律以社会大动乱为背景,通过一个山中寡妇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揭露了唐代末期兵乱、暴政给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首联以生动的特征概括地写了人物困苦的身份和肖像;颔联写战乱使桑柘伐光、田园荒芜,官府仍横征暴敛;颈联以野菜、生柴两个典型意象刻画人民的困苦;尾联为暴政造成的民不聊生的现实直抒愤慨。诗人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全部寄寓在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因而意蕴深厚。诗中各句的副词用得极有分量,不但在句中起关联作用,而且起到加深语意的艺术强调作用。作者以近体写乐府题材,也扩展了律诗的表现力。
上一篇:《清代文学·魏源·寰海十章(选一)》原文、赏析、鉴赏
下一篇:《宋代文学·林逋·山园小梅》原文、赏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