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作《梁晓声·雪城》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 (见“今夜有暴风雪”条)
内容概要 A市火车站女播音员声调优雅沉着地播送着113次列车就要进站的消息。113次列车是专门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四十余万知青大返城临时增加的车次。A市是运行中的第一大站,这里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名几天前抵达A市的知青正期待着转乘知青“专列”兼程南下。站前有几千名接站的人。当113次列车终于疲惫地驶进站台时,车窗口早已塞满了伸长脖子张望的脑袋,他们大声咒骂着为什么不放进接站的人。最后一个走下列车的叫姚玉慧,几天前,她还在兵团担任教导员的职务。这时广播里传来有车接她的消息。很快,她就钻进一辆豪华的汽车,在弟弟的陪伴下,回到家里。姚玉慧的家是一幢别墅式的小楼。这是她的当市长的父亲为她创造的。回来的几天里,她备受家里人的关怀,特别是性情爽快的妹妹对她更是亲热。但她对家里人却是漠然的,她的思想常常回到曾生活过的北大荒,那里给她留下过不少值得回忆的东西,尤其是同她工作多年的营长,这位值得她尊敬的男人,是最懂得她的。为了感激这位营长,她特地为他织了一件毛衣。回来后,在省教育厅任人事处长的母亲告诉她,她今后的工作,父母会为她安排得满意的。她听从了母亲的话,尽量不去想工作,但有时会问自己:一个二十九岁的一无所长的其貌不扬的老姑娘,究竟适合做什么工作呢?她觉得自己像是无法推销出去的废品。她想呼吸到室外的空气,当她几天来第一次走出房间,终于感受到被雪滤过的清新空气。她望着冰封的松花江,忽然想起被这个城市吞没的二十几万返城知青,他们都在哪里呢?正在她凝神时,一阵鞭炮声响起,一个大杂院里正办结婚喜事。她不由得也凑了过去,有三个给新娘抬来花圈的人,也是她认识的返城知青。此刻这三个人正和新郎郭立强及他的亲属们对峙着,新娘也是她认识的,叫徐淑芳。她很诧异那三个人为什么给新郎新娘送来花圈。当其中一个穿黄大衣的青年向新郎要酒喝完后,三人同时掏出钱包默默地放在雪地上,而后大步走出了院子。这时,新房里传出“新娘割手腕”的喊声,新郎像豹子一样冲进屋里。姚玉慧跑回家叫来开车的郭师傅,把新娘送进市医院的急救室。当她从医院往家里走时,在黑暗中听到一个卖烟的熟悉声音,她向着那个穿兵团黄大衣的高身影走去,正在喊叫“卖烟”的刘大文见是姚玉慧,亲热地叫了一声“姚教导员”。姚玉慧不能理解当年各方面都令七营骄傲的刘大文怎么一点自尊也不要,而偷偷混在夜市上卖烟! 刘大文告诉她: “一个返城知青的自尊心一文不值!”他要养活妻子和两个女儿。给新娘送花圈中穿黄大衣的青年叫王志松,如今他已在铁路局以“接班”的名义找到了工作,而他的那两位朋友严晓东和姚守义却仍在东闯西荡没有着落。在这方面,他要比他俩甚至上万名返城知青优越得多,虽然这是他的老父亲在一次事故中用生命换来的机会。回到家里,他望着床上睡得香甜的孩子,他决心把这个从火车站捡回的被遗弃的孩子养大。一张本市晚报登出师院师资班招生的通告,这在无数返城待业知青心中唤起了各种各样的幻想。后来姚玉慧把从妈妈那里听来的有关这次招生对象完全是为照顾省干部子女,而且已内定好了人名,至于考试不过是走过场的消息,泄露给了她的补习老师(这也是一个返城知青),当他向外宣布这一消息后,报考的知青扰乱了整个考场,警察们很快包围了考场。在这场冲突中,郭立强为了保护姚守义,打倒一名公安人员,因而被公安人员带走了,徐淑芳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当姚守义知道了郭立强为他而遭逮捕的事后,他内疚地向徐淑芳道歉,他深为那次陪王志松给徐淑芳送花圈而懊悔。返城的知青们为金嗓子刘大文开了一次成功的演唱会,刘大文的演唱得到了一位老歌唱家的赏识,就在老歌唱家积极准备把他调到省歌舞团的时候,刘大文的妻子却因煤气中毒而死了,这给刘大文带来致命的打击,当老歌唱家来接他时,刘大文的嗓子完全嘶哑了。王志松工作三个月了,这天他刚发工资,想着去农贸市场为母亲买两条开江鱼补补身子,正巧碰上严晓东正在招揽理发的生意。他实在看不下去严晓东嚷得口干舌燥的样子,便朝好朋友走去,让严晓东给他理完发付过钱便走。不一会,严晓东从后面赶上来把钱退给王,王志松仍然给了他。严晓东告诉王志松,姚守义也因考场事件被拘捕了。王志松心情沉重地走了。这天报社记者吴茵接到一封王志松寄来的信,想请她帮忙在晚报上登一篇通告,召集北大荒返城知青聚会。由于报社主任担心知青聚众闹事没同意登,为此吴茵和主任闹翻了。王志松来电话对她说不登这份通告时,她已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王志松和她是中学同学,直到现在,她心里仍然爱着这个当年学校的冰球队长。她知道王志松和徐淑芳的关系后,曾非常委屈,甚至有些嫉恨。她讨厌她现在的丈夫,有时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一次,吴茵邀请王志松参加舞会,此后他们便勇敢地相爱了。尽管吴茵的丈夫威胁、恐吓等手段全用了,结果也只是徒劳。闹考场的事件仍然没有过去,郭立强在狱中因顶撞看守人员被开枪打死。此事导致了“五一”节那天二十万返城待业知青示威游行。这支队伍里走着不再是“金嗓子”的刘大文、严晓东。王志松也默默地走在队伍里。他们怀里抱着刘大文的两个女儿。徐淑芳抱着不久前王志松托她照管的孩子,也默默地走在队伍里。整个城市被震慑了。大雨淋透了所有参加游行的知青。数百名刑警队员出动了,市长也赶来了。忽然一声震响,地震发生了,树一棵棵地倒下,路开始向中间塌陷。严晓东、王志松、刘大文等无数知青跳下塌陷地段救人。经过几番梦一样的变化,严晓东现在已是一家饭馆和一家新潮服装店的老板了,他用三万元买了一套只有局级干部才有资格住上的“三室一厅”,但他觉得活得没有一点意思,每天大把大把地赚钱,也大把大把地花钱,除此而外,再没有别的生活内容。返城七年了,他曾同生活进行过多次较量,他希望自己仍像从前的自己,结果,他遍体鳞伤,他觉得自己像每时每刻拉丝结网的蜘蛛,防着那些死皮赖脸的人,他只有一个绝对信得过而又不鄙视他的朋友——姚守义。姚守义现在是木材加工厂车间主任,后又当上了厂长。王志松和吴茵结婚后,开始生活得很幸福,王志松如今是局长的秘书,吴茵因写了一篇报道被下放到工厂当工人。结婚第三天王志松从徐淑芳那里接回了孩子,吴茵始终怀着做孩子的好母亲的热忱,当王志松想利用抚养被弃儿这件事作为向上爬的阶梯时,吴茵和他在感情上发生了深深的裂痕,最后,经过痛苦的抉择,毅然带着孩子离开了他。刘大文进工厂当了一名工人,但始终沉浸在失去妻子的痛苦中。徐淑芳经过努力,从失去丈夫和待业的困境中挣脱出来,当上了百花玩具厂厂长,后远嫁异国。当年的教导员姚玉慧没有太多的改变自己,她在一家律师事务所里工作,搬出市长家后,独自享有“两室一厅”,过着宁静的单身生活,常常陷入对北大荒生活的回忆里。他们几个,有空就聚在一起交谈交谈,互相关照。只是没有人再和王志松有来往了。
作品鉴赏 《雪城》以壮阔动人的画面,表现了一代返城知青虽失落而没有幻灭的历程,虽历难而未曾衰朽的青春,他们在新的环境里的奋争与寻觅。小说写返城兵团战士,主要有两方面的笔墨:一是从社会着眼,写“伤痕”,表现“文革”浩劫的余波,突出时代的悲剧。作品以“十年浩劫”结束不久,二十万知青离开北大荒,一夜之间大返城的躁动时期为背景,生动地表现了“上山下乡”悲剧虽已过去,但历史遗留在生活里的悲剧,却不可能一夜之间自行结束。雪落无声的寂然城市,陡然间变得不安起来。下自邻里千家,上至市府官员,都卷入了命运交迭、心灵冲撞的情感漩涡。衣食住行、职业出路、生活位置、存在与希望,一时间成了人人关心、户户忧虑的大问题。不可能期冀有一支回天之手,翻掌之间,即可把一切安排停当。这批返城知青曾经过长期泣血流汗的艰苦奋斗,而今不但没有见到自己所期待的业绩,相反,连他们自身的位置和价值也淡化若无,他们已没有当年的虔诚和狂热,又不具备足以在社会上立足的资本。他们像虚幻飘渺的幽灵,回荡盘桓在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上。这是历史酿造的一杯苦酒,也是他们生存选择的前提。《雪城》就以业已结束的悲剧的追忆为前导,展开正在上演的悲剧的描述,既暗示着两者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暗示了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发展。二是在时代的背景上,表现知青们在为生计奔波的逆境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作品凝重深沉地开掘了一代青年走出历史性的灾难之后,心灵中保留着的美好因素,着力于灵魂拯救、温暖、沟通和理解的描绘,并赋予人物以强烈的英雄气概和人格力量。他们相濡以沫、相嘘以实的互助精神,他们百折不挠、顽强进取的生活态度,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纯洁的信念和纯真的爱情不惜付出巨大的牺牲,他们所特有的斗争方式,他们嘲弄邪恶的目光,这一切中,都蕴藏着热烈和真诚,令人心热、令人崇敬。可以看出,集体高于个人,道德先于需要的群体意识和伦理原则深入他们的魂髓,成为他们一切行动的准则,造就了他们不可淹没的英雄气概。为“金嗓子”刘大文举办的街头演唱会,荡气回肠、慑人心魄。这些为了各自的衣食住行的最低生存需要而奔波的人,身上竟迸发出如此感人的光辉。从小说的悲剧意识的审美特征看,作品中的悲剧冲突是在善与恶的对立、善与善的矛盾、恶与恶的碰撞中,交织成一个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的。正因为如此,即使调动多种判断手段,也难以概括出哪一个或者哪一类人物,是善或者恶的纯粹代表。善与恶、崇高与卑下、正义与邪恶、高洁与平庸、理智与迷狂奇妙而矛盾地灌注在每一个人物身上,在不同情境中,显现出相去甚远,甚至截然对立的形态。作品中悲怆与欢乐两种情绪的迸发,也没有哪一种情绪上升到主导地位,或下降到从属的位置。两种情绪相互交替,相互渗透,相互包容,贯穿首尾。在表现这些相互交织着的矛盾关系的多层次和立体化构成中,在悲怆和欢乐两种情绪的交汇点上,展示人、历史和国家最终要摆脱两难选择,从沉沦走向澄明,体现了对人类可臻完美的坚定信念,从而使作品的悲剧的审美价值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小说以史家的笔墨,在几组人物的感情纠葛中,多层次地描绘当代青年群像,教导员姚玉慧的性格与情感是在“感情与道德”、“现实与未来”交结点上展现的。她是一个高干子女,在兵团是一个“有路线觉悟”的优秀代表,下乡后很快被提拔为教导员。她处处约束自己,显示自己的政治风度。返城后,虽然家中富裕,不愁吃穿,然而却为长期待业而苦闷,痛苦地感到青春的失去,她更看不起家人的庸俗,痛恨不正之风,大胆地揭露母亲搞的假考试招工把戏。在她的深层意识中,苦闷、迷惘与热烈的向往相抗争,传统的习惯与无视传统的力量相抗争,忠诚与虚假相抗争,最终她将从旧的习惯势力羁绊中解脱出来,走向新的生活。其他人物,如徐淑芳、郭立强、姚守义、刘大文、严晓东等也都刻画得各具特点。在结构上,小说运用了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反复交迭辉映的方法,别具匠心地安排了一种“板块组合”,故事看去似乎分散,但题旨贯通。七十万字的小说,自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返城知青高洁的道德风貌和集体主义精神,与他们在现实中的软弱无力,曾一再形成鲜明的对照,作品对于前者的推崇和强化,对于同代人的无保留的肯定,使作品在历史与道德的评判中有失偏颇,进而影响到作品的生活内涵。又如,小说在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北部生活方面开辟了新的领域,但一些不无偏颇的议论,存在着大于或脱离形象的情况。
上一篇:《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下一篇:《梁羽生·萍踪侠影录》原文|主题|赏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