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孔乙己考》寓言赏析
有一位学者看见学生伙子都喜欢研究鲁迅,怎样劝也劝不住, 于是他说:
“要研究呢,也未始不可以, 只要研究得得法。”
为示范起见,他打算花一学期工夫,写一部《孔乙己考》,预计有二十余万字。他把目录先开给学生们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我”是否即作者自己?
第三章 孔乙己究竟是否姓孔?
第四章 孔乙己何以必须姓孔?
第五章 “上大人孔乙己”考
第六章 附考“化三千”
第七章 “茴香豆”之“茴”字训
第八章 释“多乎哉不多也”
第九章 咸亨酒店是否真名咸亨酒店?
第十章 结论
——张天翼寓言 (同上)
乍一看,此篇寓言在讽刺考据成癖的角色。你看,要用一个学期写一部《孔乙己考》,洋洋洒洒二十余万字, 比《孔乙己》原文多几十倍。其中有“绪论”、“结论”,连人带物及附考等,都是钻入了牛角尖的东西。如此考证,生活中不一定存在,作者采用艺术夸张手法,故意引人注目,从而对繁琐的考证嗤之以鼻。
但此寓言决没有停留在这层意思上,而有其深一层的意义。仔细咀嚼,我们不难发现,寓言的本意在于揭露别有用心的伪学者。
鲁迅是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充满革命战斗精神的作品,使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倾倒。一些所谓的“学者”,劝阻不住,便挖空心思来“引导”,予以“示范”,也就是说,只有按照他的方法,才是“研究得得法”。他们写《孔乙己考》之类的论文,正是为了让天真的学生看不清真象和实质,从而受骗上当。既然学者打的是“学术研究”的幌子,又能写出二十多万字,对某些辨别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也不能说没有欺骗作用和迷惑力。正基于此,作者才用精辟的寓言予以揭露,极力扫除这种迷雾,捍卫鲁迅精神及其伟大作品。
这一寓言的意义决不只限于批判对鲁迅作品的歪曲,它还告诫人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象:对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有的人总是不怀好意,他们打着漂亮的牌子,专从歪的方面去理解,妄图贬低其光辉价值,并蒙蔽善良的人们。
这则寓言采用修辞上的仿拟手法,按照一般著述体例尽力铺陈《孔乙己考》的章目,写得煞有其事,令人忍俊不禁。
上一篇:《中国寓言·大鼓》寓言赏析
下一篇:《中国寓言·孰最善医》寓言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