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买椟还珠》寓言赏析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有个楚国人去郑国卖珍珠,他用木兰树作了个盒子(柜gui匣子),又用桂椒等香料熏过,盒子外面装饰着珠玉美石(玫瑰是一种红色美石),边缘连缀着翡翠(辑,连缀)。郑国人看到这盒子很漂亮,就买下了它,却把盒子里的珍珠退还给了楚国人。有名的成语“买椟(du匣子)还珠”就是由这则寓言浓缩而成的。
这则寓言的讽刺对象是谁?是卖(鬻yu卖)珠的?还是买椟的?人们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寓意包含在寓体之中,寓体的二重性决定了寓意的二重性特征。这则故事同时写了卖方与买方。从卖方说,卖掉珍珠是他的目的,装饰珠盒只是手段;但是,由于珠盒被装饰得异常华美富丽,相形之下,珍珠反而显得不那么突出,结果,使买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珠盒上去了,盒子卖了,珍珠却卖不出去。所以,韩非子讽刺说:“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这就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根本目的,手段背离了目的,主次发生了颠倒,就会事与愿违。
从买方说,他本是来买珠的,但由于珠盒眩惑了他的眼睛,竟然把盒子的价值看得比珍珠还贵重,做出了买椟还珠的蠢事。有些人对于事物,只看重形式,却忽视内容;对于人,只看重言词。却忽视实际;对于文章,只看重辞藻,却忘记义理。如此等等,都是没有眼光、取舍不当的现象,不都是和那郑国人一样吗?
商品交易是发生于买卖之间的经济活动,既然买卖双方都背离了自己原来的目的,所以,这则寓言就象一把两面有刃的尖刀,有着双重讽刺作用。韩非子在他的著作中,就是这样运用的,他既从楚人鬻珠的角度,批评“以文害用”的言辞;又以买椟还珠为喻,批评“览其文而忘有用”的当时的君王。后代在运用这则寓言时,则往往各有取舍。
今天,从价值论的角度,我们还可以在这则寓言中获得新的启示。马克思说过,价值产生于人的需要,“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对人有用,是物的实用(经济)价值;使人愉快,是物的审美(精神)价值。商品是要讲究装潢的,但装潢的目的是通过加强商品外表的美感而引起人们对商品内容的注意,以实现流通交换的目的。在这里,审美价值是为经济价值服务的,这也是商品和一般艺术品的区别。看来,我国古人不但早已懂得装潢的重要,而且还懂得装潢中的辩证法,懂得必须实现审美效应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对楚人鬻珠的嘲讽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
这则寓言对材料处理得很有特色。作者着力写楚人如何装饰盒子,对郑人只写了一句,但由于相互映衬,两个人物的特点都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上一篇:《欧美澳寓言·乌龟》寓言赏析
下一篇:《欧美澳寓言·从天花板往下看世界》寓言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