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自私的棕树》寓言赏析
古时, 高高山上生长着棕树和槐树。一棵棕, 一棵槐,肩并肩长在一起, 同样高大健壮, 象一对双生子。有一年, 九九八十一天没下过一滴雨,地都干裂了。棕树和槐树也干瘦得皮包骨头, 有气无力,它俩商量一同去找寻一块肥沃、湿润的地方安家。
在路上,槐树生病了。棕树以为是个拖累,打定主意扔下它,说:
“槐兄弟,你现在已经病了, 走路很吃力,就留在家保养吧! 待我出外找到好的地方,再来接你去享福。”
槐树迟疑一下,棕树赶忙起誓说:
“要是我找到好地方不来接你,以后挨千刀万剐!”
棕树独自走了好久好久, 来到人们种植瓜果的菜园里。这里阳光充足, 水土湿润, 它便在这里安居下来。 因为怕槐树与自己分享幸福,它一直不去告诉槐树。后来人们知道了这事, 为了惩罚棕树的自私自利、不守信用,每年总要拿刀来剐它一两层皮。
——汉族寓言(选自《中国民间寓言选》)
棕树属经济林,多被植于屋前屋后菜园边角水土肥湿处。一棵棕树每年可剥下几层棕皮。所以寓言中说人们“每年总要拿刀来剐它一两层皮”。从艺术构思说,这是很巧妙的。这篇寓言讲棕树被剥皮是因为它有过错、该挨罚,原因是它没有义气、“不守信用”——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寓言核心的东西:信和义。不是为了考察棕树的自然规律,而是为了表达信和义的教训;不是将情感伦理纳入科学理性,而是科学理性从属于情感伦理。寓言充分体现了传统的以伦理为本位的思维习惯。
这已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我们见不到我们祖先纯粹的自然神话,流传下来的都被先秦诸子等传播者伦理化了;我们没有纯粹思辨的“天问”式的自然哲学,以孔子为代表的先贤们将哲学也伦理化了;我们的文学艺术也一直在演奏伦理的主旋律。而“信”和“义”,这传统伦理中具有平民色彩的两项内容,更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以至人们在解释棕树特点时也不忘见缝插针地灌输这一观念。寓言中的棕树仅仅因为不守诺言, 人们居然“每年总要拿刀来剐它一、两层皮”,可见我们的人民对“信”和“义”认真到了何等程度!
这则寓言在汉族、白族等地均有流传。产生的年代虽不可考,但也一定久远。它如一个诚实孩子对大自然的童稚解释,有着可贵的蒙昧,不科学的道德真诚。在急需建立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今天,我们是因这篇寓言显露了我们民族的思维缺陷而贬抑它一通呢?还是因它有益于今天的道德建设而予以褒扬呢?一个聪明的有素养的读者, 自然会深思熟虑,得出一个全面的符合历史主义的答案。
上一篇:《中国寓言·自相矛盾》寓言赏析
下一篇:《欧美澳寓言·苍蝇和蜜蜂》寓言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