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蚁附于芥》寓言赏析
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
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 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
——苏轼(引自朱弁《曲洧旧闻》卷五)
这则寓言是由宋人朱弁在笔记《曲洧旧闻》中保存下来的。苏轼约有寓言百则。有独立成集的,如《艾子杂说》40则;有独立成篇的,如:《日喻》、《三老语》;有穿插于其他文章中的,如本篇便是。苏轼寓言有本集不载而散见于宋明笔记之中的,宋人的《曲洧旧闻》、《游宦纪闻》、《东皋杂录》,明人的《调谑编》、《山中一夕话》等,在记载东坡幽默事迹时, 往往收其寓言。
本则寓言写一只蚂蚁的遭遇。人们向地下泼了一盆水,水漂起小草,蚂蚁附在小草上,四顾茫茫,不知如何才能渡到陆地;后来,水退了,蚂蚁出险后碰到另外的蚂蚁,激动得流泪说:“几乎再见不到您了!哪知一会儿便有一条方轨八达之路(即可以并行两辆车的四通八达的路)呢?”
这则寓言是苏轼以蚁自况。它写于宋哲宗绍圣五年(1098年)九月。当时,苏轼被章惇之流横加迫害,远贬海南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唐宋时代,儋州异常落后,无稻米,无医药,遍地毒蛇猛兽,又流行威胁人们生命的瘴疠和疟疾,因此有“鬼门关”之称,外地人至此很难生还。苏轼初到海南,也悲观绝望极了,他说:“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当作墓。”(《与王敏仲书》)但是,诗人苏轼却从蚂蚁的遭遇中受到了启发,领悟到“天无绝人之路”,心情豁然开朗。他说:“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 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 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于是写下了这则寓言,讥笑自己惶惶不可终日的态度,勉励自己对前途应抱有信心。后来,苏轼果然乐观起来了,与黎族农民和士子结下了深厚情谊,兴办教育,推广水稻,找到了新的人生道路。他在诗中高唱:“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杯同。”“他年谁作地舆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他总结自己一生事业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
这则寓言集中反映了苏轼的人生态度与思维特征。苏轼用超然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困境,使自己不消沉悲观而能有所作为,这是可取的。苏轼思想敏捷,善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一番哲理。他从蚁的遭遇,悟出世界是广阔的,不可局于一隅;道路是四通八达的,不可因一时的险阻而惊慌失措。这个道理,仍然值得人们借鉴。
这则寓言写得短小但不乏传神之笔。如蚂蚁出水后遇见同类便打招呼,这很符合蚂蚁的生活特点(我们只要观察一下,蚂蚁相遇总是彼此暂停相触,似人打招呼一般), 又很符合流亡异乡“见人即喜”(苏轼)的感情。这则寓言的特色还在于作者敢于为自己画像。美国人特鲁·赫伯说幽默可分为三个层次,“最高、最佳层次,是只有那些能笑自己并能够对自己作趣味思想的人,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幽默的艺术》)林语堂说:“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 智能优异, 心灵却象天真的小孩。”(《苏东坡传》)他象儿童一样观察蚂蚁,又凭优异智能从中悟出一番哲理,然后以幽默态度表现出来,讥笑自己,启发自己, 也讥笑别人, 启发别人。
上一篇:《欧美澳寓言·虾、蚂蟥和青蛙》寓言赏析
下一篇:《中国寓言·蛛与蚕》寓言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