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澳寓言·钉子》寓言赏析
一心想要教会人们遵守法制, /公园看守人不惜大用钉子: /在一棵大橡树的树干上, /钉进一颗五英寸的钉子; /在一棵老山毛榉的树干上, /钉进二十颗钉子, /以便挂上这些告示: /“爱护树木!”/“勿折花枝!”/“禁止吸烟!”/“爱惜草地!”/“公园禁止吵架闹事!”/“禁止随地吐痰!”/“好孩子,别攀折树枝!”
所有的树木, /眼光所到之处, /告示挂得整齐清楚。 /你看看那棵山毛榉树,上有各种路标琳琅满目: /“左边是澡堂,”/“右边是老虎和俱乐部。”/枝叶扶苏的橡树, /如果能把话吐, /那棵老橡树——/ (它身上的牌子是“幼儿部”), /定会这样来诉苦: /“敬爱的园长呵,/我的朋友/有时比敌人更使我感到恐怖! /请你多加保护!”
我和你们都看过这样的儿童书籍: /各种道德的说教, /象钉子一样塞满书里。 /由于这些印记, /孩子的书籍变得枯燥无比。
说教——理所应当, /但不宜钉在花园的树上。 /在儿童读物的生动内容里, /当然应该把道理讲, /但毋需把任何钉子钉上。
——马尔夏克寓言(选自《俄罗斯寓言百篇》)
《钉子》构思新巧,韵味悠长。它由公园把告示牌钉在树上妨害树木生长的行为,联类而及,想到儿童书籍里“各种道德的说教,象钉子一样塞满书里,”因而扼杀了儿童读物应有的勃勃生机,使它“变得枯燥无比”。当然,作者并非一般地否定“说教”,他明确指出:“在儿童读物的生动内容里,当然应当把道理讲,但毋需把任何钉子钉上。”儿童的心理特征是:由于他们刚刚接触世界,相对说,抽象思维不够发达,因此,抽象的说教儿童是不容易也不乐意接受的。对儿童进行教育要借助各种各样的生动形象,儿童的年龄愈小愈依赖形象化的手段。这里应突出两个字:“奇”和“趣”。别林斯基说:“写儿童读物不是为了教训孩子们,而只是为了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别林斯基论儿童文学》)我国儿童文学家贺宜也说:“儿童文学,尤其是低幼儿童文学,如果没有趣味,那就象豆浆里没有搁糖一样”。(《小百花园丁杂记》)我们当前的某些儿童读物,不光没有“搁糖”,淡乎寡味;而且钉上了一些说教的“钉子”。更有甚者,有的儿童读物还掺入了色情、凶杀等杂质,这就不是“钉子”而简直是“刀子”!“敬爱的园长啊!我的朋友有时比敌人更使我感到恐怖!请你多加保护!”寓言里钉着“幼儿部”牌子的老橡树的诉苦是多么震慑人心啊!愿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们深长思之。
除了作者所肯定的寓意之外,这个故事还可给人更多的东西。倡言“爱护树木”者自己竟在树上不惜大用钉子,这使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大量的滑稽现象:在洁白的粉墙上有人歪歪斜斜涂上“请勿弄污墙壁”;公园的竹子上清晰地镂刻着几个大字:“不要在竹上刻字”;父亲殴打大儿子,且打且训:“你为什么打弟弟?你难道不知道打人是侵犯人权?”……凡此种种都集中说明一点:做事不全面考虑,不反躬自问,就难免会造成“欲益反损”、“言行相违”的后果。
上一篇:《中国寓言·逐臭之夫》寓言赏析
下一篇:《中国寓言·钓道》寓言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