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澳寓言·跳舞熊(二)》寓言赏析
一只跳舞熊挣脱了锁链, /重又返回森林里边。 /它向伙伴们将绝妙技艺来表演: /用后腿站立,显得自如熟练。 /“你们见识见识!”它喊道:“这是艺术, /外面世界学的就是这些。 /你们如果喜欢,而且有这个能耐, /就来照我的样子练!”/“去你的!”一只老熊气冲冲地吼道: /“这样的艺术,哪怕它怎样难练, /哪怕它有多么稀罕值钱, /只不过表现出你的奴才相和思想卑贱!”
——莱辛寓言(叶逢植译自莱比锡图书出版社1952年版《莱辛三卷集》)
这两篇题材相同、处理各异的寓言,先后创作于德国启蒙运动时期。两位作者通过对一只在外面被迫学会了跳舞技艺的狗熊逃回故居后在同伴中不同遭遇的描述,表现了不同的主题:前者揭示和批判跳舞熊的伙伴们所表现的嫉贤妒能的社会心理;后者则抨击了跳舞熊所体现的德国当时盲目照搬外国艺术的社会流弊。
盖勒特笔下的跳舞熊在寓言中扮演了一个被动的角色。它对于在外面被迫学得的舞技,始终毫无炫耀之心,而只有痛苦的回忆:“提起跳舞,它仿佛仍受锁链羁系。”它被“弟兄们”热烈的反应、好奇心和学习要求所左右,受迫不得不“多次献艺”,结果却引燃了众熊的妒火, 自己落得被逼离去的悲剧。作者就是以此展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 众必毁之”这样一个无可奈何的社会悲剧。作为佩茨对立面的“狗熊全体”, 正形象地体现了一个普遍的具有保守倾向的社会心态,一个现实的妒才嫉能的人生环境。因为佩茨开始并未有意显其高明,表现自己,那时,众人热烈欢迎它的归来,热情赞叹它的技艺;但当它不由自主地表明了自己的高超,显示出独具了别人难以达到的才能时,便不为旁人所容了。作者较细致地写出众熊由热到冷的态度转变,使读者看到了嫉妒这种灰暗心理的滋生过程。“交口称赞”不过是“一时”的,接踵而至的将是嫉妒、诋毁和排挤。所以盖勒特谆谆告诫:“劝君莫显高明!”
莱辛的跳舞熊恰恰与佩茨相反,是主动进攻型的。莱辛很善于结合社会现实改造别人的寓言,往往另辟蹊径,常常“反转来看”,赋予旧题材以新的或更深的含意。《跳舞熊》(二)便是这样一个例子。当时,德国舞台上掀起一股法国戏剧热,似乎唯有学习模仿法国剧,别无戏剧。莱辛对此深为不满,并身体力行地鼓吹和创作德国民族自己的戏剧。为了针砭那种认为外国的东西统统是好的,不论与本国国情是否吻合,一律加以模仿的时尚,莱辛在这里重塑了一个作为精神奴隶的跳舞熊。他完全略去了关于众熊对跳舞熊归来态度的交代,一上来就让它自恃有超人的本领而主动积极地又表演、又号召,要大家来“见识见识”这“外面世界”的“艺术”,有能耐的“就来照我的样子练!”此时,它已忘却自己在“外面”被人役使、戏耍的卑贱地位,不问三七二十一要把跳舞这种对狗熊本身毫无意义的东西塞给大家,这自然遭到老熊的反对与驳斥。老熊反对亦步亦趋的奴性,这显然体现了莱辛的观点。不过,离开当时的具体情况,仅以寓言本身来看,今天的读者未必不会将老熊看作保守派的代表。它对跳舞熊技艺的贬斥,可能是出自它那僵化的脑袋和因袭的观念。跳舞熊的技艺既然新鲜绝妙。闭塞的狗熊们有机会“见识见识”有何不好呢?了解点“外面世界”,学练点“后腿站立”,对于“不开化”的、只会四脚爬行的笨熊们又有何不利呢?学跳舞也许还能让它们甩掉“笨熊”的帽子呢。“锁链”为什么不能象征代价呢?在通向文明的道路上,人类常常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价。如果这样分析,咱们就回到了盖勒特《跳舞熊》的寓意上去了。
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重复题材的寓言。它们或在形式或在内容上不断翻新。分析和比较它们,对于我们探讨和认识生活、社会、历史及艺术都不无裨益。
上一篇:《谗言三至,众口铄金》寓言赏析
下一篇:《中国寓言·过客》寓言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