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鹬①蚌相争》注释,意译与解说
蚌方出曝②,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③。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④之。
——《战国策·燕策二》
【注释】
①鹬(yu):水鸟名,头圆大,嘴长二三寸,全身黄褐色,捕食小鱼昆虫。②曝(pu):晒太阳。③拑(qian):同“钳”。喙(hui):鸟嘴。④禽:同“擒”,捉住。
【意译】
一只河蚌出来晒太阳,飞来一只鹬鸟伸嘴去啄它的肉,河蚌急忙合起两壳,紧紧地拑住鹬鸟的嘴。鹬鸟说:“今日不下雨,明日不下雨,便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鸟说:“今天出不来, 明天出不来,便有死鹬了。”两边都不肯放松, 有一个渔夫走过, 便将它们一同捉了回去。
【解说】
好斗是动物的本能,弱肉强食是自然规律。蚌和鹬为了一己之私利,互不相让,相持不下,最后终于酿成悲剧,双双为渔翁所擒。它们不但都没有达到消灭对方的目的,反而一起遭到了覆灭的下场。由鹬蚌相争我们不难联想到人类社会。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 这一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读《资治通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其中充满了窝里斗的悲剧,特别是王室内部互相厮杀的悲剧。所以鲁迅借狂人之口说,中国历史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两个字,那就是吃人。之所以会这样,与封建体制、封建思想有很大关系。一是君贵民贱。老百姓是草民,他们没有人的价值与尊严,因而可以随时随地被置于杀头的绝境,在这种背景下,“窝里斗”的“好手”就应运而生。二是平均主义。绝对平均主义思想造成的后果是嫉贤妒能、压抑人才。这样的结果是各派之间勾心斗角,斗得不可开交。或则是尔虞我诈,互相拆台;或则是自相残杀、两败俱伤。而带给国家、带给人民的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相关名言】
好胜者必争, 贪勇者必辱。
——林逋
上一篇:《刘义庆·鹦鹉灭火》注释,意译与解说
下一篇:《刘元卿·万字万画》注释,意译与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