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米从何来》注释,意译与解说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①?”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从布囊取来。”其父愀然②而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艾子杂说》
【注释】
①克其家:克家,能担当家事,继承祖父基业。②愀(qiao)然:不高兴的样子。
【意译】
齐国有个富翁,家底很厚。他的两个儿子愚蠢不堪,父亲也不教育他们。一天,艾子对富翁说:“您的儿子虽然长得漂亮,可是不懂世事,不明事理,日后怎么能治家立业呢?”富翁听了生气地说:“我的儿子聪敏过人,而且多才多能,难道还会不通世务么?”艾子说:“不用试别的,就请问问您儿子,所吃的米是从哪儿来的吧。如果他知道,我情愿承担瞎说的罪责。”富翁立即唤来儿子,当面询问。儿子嘻皮笑脸地说:“这我哪能不知道呢,米总是从装米的布口袋里取出来的嘛!”富翁脸色一沉,不高兴地呵斥道:“你太蠢了,难道不知道米是从田里来的吗?”艾子听了,慨叹说:“不是这样的老子,怎么能生出这样的儿子来啊!”
【解说】
“美必有恶,芬必有臭”,天下之事,都难逃这辩证关系。齐国的富翁自己当然不会明白这个道理。他还以为如此优裕的生活,必定能造就出既聪明又多才多艺的儿子来。因此,这富翁之蠢并不在儿子之下。从古到今,怎样教育子女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如今随着物质条件的日益改善,家长娇宠孩子,以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十分低下;这是忘记了物极必反的规律,虽不是那齐国的富翁,却已经很像富翁的思维方式了。
【相关名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上一篇:《苏轼·米从何来》注释,意译与解说
下一篇:《柳宗元·罴说》注释,意译与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