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大自然的生物学家
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他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进行了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
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等。达尔文的“进化论”被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对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达尔文出生于1809年,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医生,他希望自己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也当一名医生。可是,达尔文无心学医,进入医科大学后,他成天去收集动植物标本。
父亲对他无可奈何,又把他送进神学院,希望他将来当一名牧师。然而,达尔文的兴趣也不在牧师上,他有自己的理想,他9岁的时候就对父亲说:“我想世界上肯定还有许多未被人们发现的奥秘,我将来要周游世界,进行实地考察。”
达尔文从小就喜欢观察花草树木怎样生长,鸟兽鱼虫怎样生活。他有时爬到树上,看怎样孵小鸟;有时到河边去钓鱼,把钓到的鱼养起来观察。蝴蝶呀,蜻蜓呀,他都采集来做标本。
达尔文学会了走路、说话、采摘野草和花朵、捕捉小飞虫,有时还用棍棒当“刀枪”,在花园里和沿河小路上到处“冲锋”,向树上的小鸟“开枪”。
有一天,风和日丽,蔚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大地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妈妈带着达尔文和妹妹在花园里玩耍,两个孩子采了一些花朵,又打算去捕捉蝴蝶。
妈妈拿起花铲想给丈夫栽的几棵树苗培土。她铲起一撮乌黑的泥土,用鼻子闻了闻,然后把它培在小栗树的树根旁边。
“妈妈,我也要闻闻。”达尔文欢天喜地蹦跳过来,学着妈妈的样子闻着乌黑的泥土,又提出了问题,“妈妈,你为什么要给树苗培土?”
“我要让树苗像你一样壮实地成长。”妈妈说,“别小看这些带着大自然气味的泥土,它却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是它长出了青草,青草育肥了牛羊,我们才有了肉、奶、奶油和干酪;这泥土使花朵开放,蜜蜂才成群飞来;这泥土滋养着燕麦和小麦,我们才有了粮食和面包。”
“妈妈,那泥土里为什么长不出小猫和小狗来呢?”
妈妈笑着耐心地回答说:“你怎么提了这样的‘傻’问题呢?小猫和小狗是猫妈妈和狗妈妈生的,是不能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我和妹妹是您生的,您是姥姥生的,对吗?”
“对啊,所有的人都是他们妈妈生的!”
“那最早的妈妈是谁?她又是谁生的呢?”
“听说最早的妈妈是夏娃。不过,我只知道圣母马利亚,”妈妈信教,常带着孩子去教堂做礼拜,她用手指着远方的教堂对儿子说,“就是教堂里那个圣母马利亚,可能夏娃和圣母马利亚都是上帝造的。”
“那上帝又是谁造的呢?”
“亲爱的,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对于我,对于你爸爸,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还是一个谜,我希望你长大了自己去找答案,做一个有出息、有学问的人。”
在果树开花的季节,小达尔文与伙伴们去果园里欣赏艳丽的果花,享受芬芳的花香。金灿灿的秋天到了,小达尔文就与伙伴们到园中帮助采摘丰收的果实。美丽的田园风光,给达尔文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达尔文每天工作以后,喜欢在树林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就是在这休息的时候,他还认真观察树林里的东西。一棵小草的变化,一条小虫的蠕动,也能使他产生极大的兴趣。
有一次,达尔文看见树上有几只小鸟,就站住了,他仰头仔细观察。为了不惊动小鸟,他一动不动在树下站了好久。一只小松鼠以为他是一根木桩,竟然顺着他的腿,爬上了他的肩膀。
达尔文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观察过许多动物和植物,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他创立进化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达尔文从小还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1828年的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他正围着一棵老树转悠。突然,他发现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蠕动,于是急忙剥开树皮,发现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逃跑。
达尔文马上把甲虫抓在手里,兴奋地观看起来。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他是措手不及,迅速把一只手里的甲虫塞进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了过来。
看着这奇怪的甲虫,达尔文真有点爱不释手,只顾得意地欣赏手中的甲虫,早把嘴里的那只甲虫给忘记了。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达尔文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
可是,达尔文顾不得那么多,他仍然高高兴兴地把甲虫拿给父亲看。父亲心疼地责怪他,可达尔文哪里听得见父亲的责怪,他的好奇心及兴趣使他的心早已倾注在了这三只昆虫身上。后来,人们把达尔文首先发现的这种甲虫,命名为了“达尔文”。
达尔文似乎对什么都感兴趣,有问不完的问题。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花园里盛开的鲜花在艳阳下格外绚丽,达尔文在花园里玩,忽然抬头问正在干活的父亲:“爸爸,这花叫什么名字?我怎么从来没见过?”
“噢,孩子,这叫迎春花。”父亲慈爱地回答。心里同时也想:“这孩子又对花产生兴趣了,不知会出什么奇怪的事呢。”于是,又补充道:“这花只有白色和黄色两种。别的,我就不知道了。”
听说只有两种颜色,达尔文顿时来了兴趣了。“能不能让它变成其他的颜色呢?”
“哈哈……傻孩子,花是自己长的,谁能让它改变颜色呢?我可没听说过。”父亲边笑边说。说完,又继续干他的活了。
过了几天,父亲早把这事给忘了。达尔文却举着一朵红花跑到父亲耳边说:“爸爸,你看这是什么花?”
父亲一看,惊呆了,“我的孩子,英国又多了一种花,红色的迎春花。同时,又多了一位栽花大师,那就是我的宝贝儿!”
说着,父亲便抱起达尔文转了两圈,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简直比吃了蜂蜜还甜。原来,达尔文平时对任何事物观察都很仔细。他看到人们平时喜欢鲜花,便把掐下的鲜花插进水瓶子,几天也不会凋谢。
达尔文经过多方“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原来是花的枝可以吸水,保证花开不谢。于是,他便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把迎春花掐下来插进装有稀释的红墨水的瓶子里,花吸收了红艳的水,逐渐就更红了。
父亲听了儿子的一番解释,连声夸赞:“你可真聪明!”心里早就乐开了花。
1818年夏初,9岁的达尔文跟随哥哥一道,转学到城中的古典中学读书,寄宿在校内,由校方严格地管理学生的生活。在达尔文即将毕业的时候,哥哥正在努力研究化学。他在家中的工具储藏间内,建立了一个化学实验室,经常进行化学和电学方面的实验。达尔文就充当哥哥的助手,向他学习,听取指导,共同研讨,时常一起干到深夜。
因此,达尔文学会了一些实验方法,对各种混合物的气体等极感兴趣。不久,有人把事情反映到学校,兄弟二人受到了校方的指责。此后不久,校长又在一次早祷后,严厉地训斥了达尔文,批评了他在科学方面的兴趣,并说他“吊儿郎当”。
达尔文对古典语言知识一点兴趣也没有,他没能弄懂这个词的意思,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总认为这是一句很可怕的话。校长曾经威胁达尔文说要开除他,但始终没有执行,达尔文在什鲁斯伯里学校一直学习到1825年夏天。
1832年2月底,达尔文乘坐“贝格尔”号到达巴西,他上岸考察,向船长提出要攀登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当他们爬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时,达尔文意外地在山顶上发现了贝壳化石。达尔文非常吃惊,他心想道:“海底的贝壳怎么会跑到高山上了呢?”
经过反复思索,达尔文终于明白了地壳升降的道理。他的脑海中一阵翻腾,对自己的猜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不同而相应变异的!”
后来,达尔文又随船横渡太平洋,经过澳大利亚,越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于1836年10月回到英国。在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中,达尔文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回国之后,他一面整理这些资料,一面又深入实践,同时查阅了大量书籍,为他的生物进化理论寻找根据。他又做了近二十年的实验,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
达尔文成了19世纪著名的科学家,进化论的创始者。但是他常说,《物种起源》等著作和学说是“集体的产物”。在一封信中他曾这样写道:
我清楚地看到,如果没有那些可钦佩的观察者所搜集的大量材料,我绝写不出那本书来。
事实上,达尔文和华莱士的交往便是科学家这种谦虚无私精神的体现。华莱士是英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和旅行家,比达尔文小14岁,他和达尔文一样,进行着科学考察的活动,曾到南美的巴西、马来半岛等地做生物考察,采取动植物标本,在同一个课题上进行研究和写作。
华莱士读过达尔文的《一个植物学家的航行日记》,也和达尔文有过几次通信,讨论交流研究心得,不过两人都没有提及他们各自的独立研究和正在写作的具体内容。
1858年6月18日,正在努力撰写《物种起源》一书的达尔文,收到了华莱士寄来的一篇关于进化论的手稿,这就是《论变种无限地离开其原始模式的倾向》。
达尔文惊诧得目瞪口呆,他说:“我从未见过有这种更加令人惊奇的偶然巧合了……他现在采用的学术名词,甚至也和我的书稿中各章题名几乎都相同……”
如果是这样的话,进化论的优先权将归于华莱士了,达尔文再发表著作,就有抄袭和剽窃之嫌。达尔文这时思想斗争十分激烈。要知道,他已经从事20多年的研究了,当他环绕全球进行科学考察时,华莱士还是一个刚入学接受启蒙教育的小学生。
达尔文由于旧病复发,加上孩子们身体不好,使得写作时断时续,进度很慢,这才让华莱士后来居上。但是,他不愧是品德高尚的人,他决定退避三舍,成人之美,建议华莱士赶快将论文发表出来,同时为了避嫌,他打算中断自己的写作,让华莱士独享荣誉。
但是,华莱士也是品德高尚的人,他知道了这件事情后,不仅果断地放弃了优先权,而且满怀敬意地对人说:“当我还是一个匆忙急躁的少年时,达尔文已经是一个耐心的、刻苦的研究者了,他勤勤恳恳地搜集证据,来证明他发现的真理,却不肯为争名而提早发表他的理论。”
最后在别人的劝说下,达尔文同意和华莱士的论文合并,以合著的名义提交林奈学会宣读。达尔文非常感谢华莱士,他写信致意,并说:
如果有着可钦佩的热情和精力的人应该得到成功的话,那么您就是最应该得到成功的人。
在华莱士的鼓励下,达尔文在1859年11月24日这一天,终于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巨著,1250册书在当天销售一空。华莱士高兴地喝彩,称这本书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书籍之一”,并将进化学说这一理论称之为“达尔文学说”。
上一篇:涉足于山川的方文培
下一篇:用父爱浇灌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