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载物,乃为君子
原典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译释
越是污浊的地方,越能滋生出许多的生物;清澈见底的河塘,是不会有鱼虾在这里生活的。所以作为一个君子,应该有宽容大度的雅量,不能自命清高,拒绝与市井小人来往,而把自己孤立起来。
解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市井,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说的这些人,以及汉高祖刘邦,少年之时也是混迹于市井中。可见,成就一个人的不是我们所处的环境,而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人生在世,总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我们不是化外之人,无法独立于人群之外,处在一种怎样的环境中,就要与环境中的各色人等接触往来。但凡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要在市井中,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进行磨炼,而不是孤立于人群之外。
所谓君子之道,即仁者爱人,厚德载物。而不是自命清高,不愿与常人来往,或因见地不同,志向不符就与人隔绝,这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误区,即以自己的行为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别人。每个人的追求不同,认知不同,思想不同,如何能要求别人符合自己的要求呢?这违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之心,一味地要别人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而不接受别人的思想,又哪里是君子厚德,有容乃大呢?
真正的君子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菜根谭》云:“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满地粪草的土地,才会使作物茁壮地成长,长满寄生虫的河塘里,才能鱼儿肥虾儿美。我们也是如此,在市井中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学会包容和接受,学习他人之长。孔子都能被两小儿问得哑口无言,何况我们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真正的谦谦君子是不会挑剔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的。反观那些自以为是的“伪君子”,为了显示自己的清高,而不愿意流俗,看不起别人的同时,也遭到了别人的白眼,孤立于人群之外,落得个凄惨的结局。
鲁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曾多次揭示和批判这种“假清高”的“伪君子”。《孔乙己》就是这样一部文学作品。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一个封建教育制度下的产物。“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深入人心,各个阶层都对读书人青眼相看。孔乙己就是这样的一个读书人,不过是一个“但终于没有进学”的书生。“进学”以后就是秀才,即过了乡试的读书人,地位立刻变得跟书生不一样了,可以不用参军,在公堂之上不用下跪。正是这样的制度让一些读书人无论是否“进学”,都患上了一种“清高病”,变得自命不凡,孤高自傲,眼高手低,鄙视劳动,放不下架子,看不起市井小民。
孔乙己为了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始终穿着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而且说话也总是之乎者也,甚至在别人嘲弄他的时候,还表现出一副孤芳自赏的傲气。
有一天,掌柜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一个喝酒的人说他总是偷,这一回,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举人”就是当时比“秀才”高一级的读书人,是通过了省一级的会试的读书人。从文中可以看出“举人”的地位。孔乙己为了换几个酒钱,就跑到“举人”家里偷书,然后遭到毒打致残,最终寥落此生。
从《孔乙己》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读书人表面上满口的“仁义道德”,实则却是一群看不起劳动者、好逸恶劳的“伪君子”。他们始终标榜着自己读书人的身份,而忘记了真正的“君子之为”是什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君子之为,独善其身不是说居于自己的世界里孤芳自赏,而是要通过接触社会,经历世事,不断地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有能力兼济天下。
直到今天,生活中还是有一些自命不凡的人。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想要自己立足于世,就要先使别人立足;想要自己通达,先要使别人通达。要想让别人对你微笑,就得先对别人微笑。
天下道理,一通百通,无论我们处在什么地位上,从事什么行业,都不能孤高自傲,把自己孤立在外,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要有大地那种既能容纳各种污秽之物又能孕育万物的胸怀。
人生智慧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讲做学问的认真劲头,而不是济世救人的君子情怀。追求完美境界的君子之为,不是拒绝平庸和抛弃世俗,而是要在纷繁的世界里通过感受人生百味去完成对生命的升华。大地与河流之所以能滋养万物,正是因为藏污纳垢,君子圣贤能光照万世,离不开厚德载物。
上一篇:勿妄自菲薄,勿自夸自傲
下一篇:去声华名利,做正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