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声华名利,做正人君子
原典
饮宴之乐多,不是个好人家;声华之习胜,不是个好士子;名位之念重,不是个好臣士。
译释
经常举行宴会酒席,饮酒作乐的,不是一个好人家;喜欢霏靡之音,华裳锦衣的,不是一个正经的读书人;过分追逐功名利禄的人,就不会是一个好臣子。
解读
得到终殆尽,功成皆浮云
现代生活,丰富多彩,很多人交往朋友已经不局限于吃饭了,还有喝酒、桑拿、KTV一条龙式的服务等。可是反过来看看,因为酒后或者是喝酒途中,甚至是聚众吸毒之后而引发的犯罪屡见不鲜。一次普通的朋友聚会变成了血流成河的命案现场;一次普通的消遣成了街头互殴的始作俑者;更不用提朋友之间所谓的“药物放松”,葬送了多少个美好的家庭。这些报道几乎每天都会有,难道不就是因为太沉迷于这些声色犬马的物质生活吗?
钟鼓馔玉、歌舞升平、高功厚禄,这些都是人生当中的附属品,给我们带来的只是一时的愉悦,并不能覆盖我们的全部生活。适当玩乐是必要的,但如果被这些所迷惑,就会失去自我,葬送自己的前程。
宴饮、歌舞等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把握适当,可以让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但要懂得适可而止,不然就会沉迷其中,“玩物丧志”,让我们的人生越来越沉沦。历史上多少帝王将相,王公贵族,不都是因为沉迷于声色犬马、酒池肉林的奢靡生活而葬送了自己,甚至是葬送了大好江山吗?这样的例子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警觉吗?学会适可而止,把这些当成是生活的调味剂,才是正当的选择。
相传,苏轼在相国寺与佛印和尚谈论佛法,二人各自就“酒色财气”作了一首诗题于壁上。
佛印和尚诗曰:“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墙里藏。谁能跳出墙垛外,不活百岁寿也长。”
苏轼见了,也作诗一首:“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世财不义切莫取,和气忍让气自消。”
后来,宋神宗和王安石同游相国寺,看到墙上的题诗,觉得挺有意思,就各自也作了一首,神宗诗云:“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国家盛,气凝大宋如朝阳。”
王安石也赋诗一首:“世上无酒不成礼,人间无色路人稀。民为富财才发奋,国有朝气方生机。”
通过这四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所处的立场与角度不同,对“酒色财气”的解读也会有所不同。这四首诗中,苏轼的诗是最贴近现实的,也是最实在的。“饮宴之乐多,不是个好人家;声华之习胜,不是个好士子;名位之念重,不是个好臣士。”《菜根谭》中的这段话并不是要让我们彻底杜绝名位,就苏轼来讲,他一生也喜欢饮酒作乐,也是混迹于官场,但是他能分清利弊,不被这些浮华名利所奴役,做到了洁身自好,才成就了令人敬佩的正人君子美名。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有志之人,过于贪图享乐,过于看重名利就会很难有所成就。对理想、功业的追求,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而过分追逐名利,大脑处于一种迷蒙的状态,这时候各种恶念杂念就会乘虚而入,久而久之,就会完全沉溺其中而不自知。
万历皇帝为何二十余年不问政事?不正是沉迷于酒色吗?沉迷于饮宴给人带来的痛快,痴迷于歌舞给人带来的奢华,贪恋于名位给人带来的满足,这些欲望都会使人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境地,此时还谈什么理想与事业呢?
所以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不是在标榜自己,而是成就一番事业所应具备的。没有人不羡慕那些成功的人,没有人不向往成为一个正人君子,却总是忽略我们在饮宴欢歌的时候他们在干什么。
人生智慧
古人倡导我们杜绝对名利的追求,是因为这些东西一旦接触,就很难做到把握适中,所以,我们要时刻警醒,正常的朋友聚会是人之常情,但过度的追求,沉溺其中,就会贻害无穷。
上一篇:厚德载物,乃为君子
下一篇:名位无须艳羡,饥寒不必常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