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不读书则鲜礼义以养其心,粗野成习,于坐作揖让之间手足无所措,甚至放僻邪侈①。为奸为盗者胥此也。
【译注】
①放僻邪侈:指肆意作恶。
一个人如果不读书,就很少能懂得礼义,也就不能运用礼义涵养内心,这样就会养成粗野的习惯,坐立揖让等举止就会显得手足无措而不合礼仪,甚至肆意作恶。为奸为盗的人都是不读书,不懂礼仪的人。
辑自《歙县仙源吴氏家谱·家规》。
【感悟】
徽商重视通过教育的熏陶而使子弟“所以变化气质,讲明礼义,以成就为人之道”(《歙县仙源吴氏家谱》),通过读书改变子弟的气质,阐明礼义,让子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成为能自觉履行封建纲常伦理的君子。
【故事链接】
郭沫若认为读书不要浅尝辄止。年轻人求知欲很旺盛,但是忍耐性不足。就拿读书来说,还没有翻开书的时候,常常有把整头牛都吞下去的气概;但是一遇到困难,很容易就会气馁放弃。于是浅尝偷巧的习惯油然而生,在未用自己脑力去求理解之前,或先读别人的评论而自圆其说,或仅读一书的序言就不继续读了。有的人更是以自己的一知半解而道听途说。这是我们年轻人最易传染的一种通病。
【延伸阅读】
南宋朱熹认为:“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朱熹《朱子语类》卷11)在读书之前必须先定下心来,使心如止水一样平静,使心如明镜一样明亮,这样才能读好书;如果在读书之前心没有定下来,就像黯淡的镜子无法照清事物一样,是无法好好读书的。平心静气是好好读书的前提条件,心情浮躁是不能好好读书的,特别是在急功近利、事务繁忙的时候更是难得静下心来好好读书。
上一篇:《祭之犹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于神也》原文解读|译文|感想
下一篇:《祠而弗祭,与无祠同》原文解读|译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