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营而求生,非惑乎》原文与赏析
林类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行①……
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②
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 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③(《列子·天瑞》)
【注释】 ①林类: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时在卫国遇见的一位隐士。且:将。被(pī):披。畦(qí):由埂分割成的小块田地。②子贡:姓端木,名赐,孔子的弟子,因经商致富著称。竞时:竞争时运。妻子:老婆、孩子。③情:人之常情。恶(wù):讨厌,厌恶。相若:相类。
【译文】 隐士林类年近百岁,暮春时节还披着皮袄,在田垅上拾别人收割后遗落下的庄稼穗,他边拾边唱。子贡问道:“先生您年少时不勤奋,长大了不努力去竞争时运,年老了无妻子儿女,又死到临头了,有什么可快乐的而边拾边唱呢?”林类笑着回答道:“能够让我快乐的,别人都有,只是他们反而把那些看作忧愁和困苦了。年少时不勤奋、长大了不努力去竞争时运,(不苦心累身)所以能够这么长寿。年老了无妻子儿女,又死到临头了,(没有老而牵挂、死而哀伤)所以能够这么快乐。”子贡问道:“长寿是人们所向往的,是人之常情,死亡是人们所厌恶的。您对死亡却那么乐观,为什么?”林类答道:“死与生,一往一返。因此在这里死了的,怎么知道不在那里又重生了呢? 因此我怎么知道死与生不是一回事呢,我又怎么知道苦苦求生谋生而不困惑呢,又怎么知道我现在死了不好于过去的活着呢?”
【感悟】 在生死观上,道家重生而不恶死,认为生死同状,都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客观现象,甚至视死如归——生为行,死为归。因而有庄子妻死而歌、《列子》死乐于生的傲视死亡的达观。
道家的这种自然主义的思想,为我们树立科学的生死观提供了哲学理论根据。
上一篇:《與龍榆生論詞書》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蘊廬詩草自序》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