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弟七岁以上则入小学①,从师读书习礼,收其放心,养其德性,使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事。其聪明者,使之业儒,其[期]于有成以光大门闾②。其庸下者,亦教之以农工商贾,各事生业,不得游手好闲。
【译注】
①小学:“小学”二字最早并不专门指学校。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②门闾:这里指家庭、门庭。
子弟七岁以上就学习小学,跟老师学习礼,收回放失的心,涵养他的德性,使他们知道忠信礼义廉耻。其中天性聪慧的,让他们习儒,期望他们学业有成而光大门楣。其中平庸智力不高的,就教他们农工商贾等生计,使他们不至于游手好闲。
辑自光绪《绩溪县南关许余氏惇叙堂宗谱》卷8,《正德十三年惇叙堂旧家规十条》。
【感悟】
南关许余氏规定:强调家长为族中智力一般的子弟提供基本的职业教育,让他们拥有一份相对固定的职业,以免使其居无定业,游手好闲。徽商深谙因材施教之道。
【故事链接】
江村江氏商人江胤瑞,“读书过目成诵,至老不忘,中年以家计累谢,去帖括例,补儒士,经营四方,生治日起”(清江淮椿《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卷9《明礼部儒士胤瑞公传》)。江世禄,初习儒,以恢拓先业,未竟厥志,遂弃儒服贾(清江淮椿《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卷9,《明处士世禄公传》),从而发家致富。江村江氏商人的高素质及其贾而好儒的经营理念,自然也是他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延伸阅读】
徽州生活风俗中易被分解、较快呈现稀薄化的是居住风俗。如人所知,徽派民居多为三合院四合院之组合体,具有浓厚的聚居特色。
现今婺源的延村,保存着明中期以来民居57栋,以此为基础,整个村落的住宅庭院互相联系,形成了“群屋一体”的布局。人进村以后,从村头到村尾,穿堂入室,每幢房屋都相互贯通,如遇雨雪天气,走遍全村,可衣衫不湿。平时,各家间又有隔门分开,做到了可分可合(惺庵居士:《望江南百调》)。徽派民居的又一特色是“天井”的设置以露天空地为中心,在四周对称建屋,围以高大墙体,令前后高墙堵住两侧山墙,形成两面坡,使雨水从四面汇入天井。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旨在防盗和汇聚财气,适于徽州四面环山的地理环境。
上一篇:《烟赌酗酒,以入不肖之途》原文解读|译文|感想
下一篇:《资质颖敏,苦志读书者,众加奖励》原文解读|译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