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年过四十,心犹不死。
【译注】
这句话的意思是,年龄已经四十岁,但是对儒业还不死心、不放弃。
辑自清昭裢《啸亭杂录》卷9。
【感悟】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谓“四十而不惑”,指人到了四十岁,应该业有所成,不会因为无业而所困惑,对人生或者事业应该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反之,如果到了四十岁还疑惑,还没有建树的话,那么这一生就算是没有大的希望了。但是清代程晋芳年过四十,还对儒学有所期望,可谓情有独钟。
【故事链接】
徽商虽然乐于服贾,善于服贾,其中大多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弃儒服贾,在内心深处,业儒才是其终极目的和归属。在“官本位”的封建社会,徽州人在服贾和业儒上表现了较大的矛盾性。许多人先贾后儒。有不少徽商致富后,仍不改孜孜业儒之心。如康熙年间休宁商人汪淳涉足商界已十余年,后“复习举子业”,一举登第,授中书舍人(康熙《休宁县志》卷6)。清代程晋芳,业盐于淮,愔愔好儒,购书五万多卷,后去贾服儒,屡试不售,年过四十,心犹不死,终于举为进士(清昭裢《啸亭杂录》卷9)。江豋云,清康熙时人,十六岁随兄外出经商,后弃儒业,入武庠,“连第进士,膺殿廷选、侍直禁卫”(民国吴吉祜《丰南志》)。
【延伸阅读】
王致和臭豆腐
北京王致和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酿造调味品为主的科工贸一体化、跨行业经营的集团公司。相传清康熙八年(1669年)安徽太平县仙源人王致和以举人身份进京赶考,屡试不中,为谋生路,在京城做起豆腐生意。
一次,豆腐没卖完,时至盛夏,便切成小块,配上花椒等佐料腌上。到秋后打开缸盖,豆腐变成豆青色,臭气扑鼻,一尝却别有风味,送邻居尝后无不称奇,一时名扬京城。后传入宫中,备受慈禧赞赏,御赐名“青方”,成为清宫御膳。
王致和臭豆腐是以优质黄豆为原料,经过泡豆、磨浆、滤浆、点卤、前发酵、腌制、后发酵等多道工序制成。其中腌制是关键,撒盐和作料的多少将直接影响臭豆腐的质量。盐多了,豆腐不臭;盐少了,豆腐则过臭。王致和臭豆腐“臭”中有奇香,一种产生蛋白酶的霉菌,分解了蛋白质,形成了极丰富的氨基酸,味道非常鲜美。臭味主要是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了硫化氢气体所造成的。另外,因腌制时用的是苦浆水、凉水、盐水,又形成了豆腐块呈豆青色。
上一篇:《居尝精研理学,欲希圣超凡》原文解读|译文|感想
下一篇:《吾家世承商贾,吾子能以诗起家,得从士游幸矣,商之不利何足道耶!》原文解读|译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