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出处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译文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志才能端正;心志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得到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名句解读
(1)格物
“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辨事物,尽事物之理。
(2)致知
“致知”就是求得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人的心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是被尘埃遮蔽住了,所以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故“物格而后知至”。
(3)诚意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无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故“知至而后意诚”。
(4)正心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宁静。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
(5)修身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故“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6)齐家
“齐家”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故“家齐而后国治”。
(7)治国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故“国治而后天下平”。
(8)平天下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洁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础和方法,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格物在于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意念诚实,然后才能思想端正。只有具备了以上条件,自身的修养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又是治理国家的必要条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最后达到天下大治。《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总纲领,在它的指导下,后代儒家无不致力于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进而实现对家国天下的关怀,即“内圣”与“外王”之道。
经典故事
曾国藩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理学名家。在他30余年繁忙的翰苑和戎马生涯中,不忘亲人、敦睦亲情,先后写了近1500封家书,内容涉及修身、诫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为学、从政、治军诸多方面。仅一部家书就足以使他名垂千古。
耕读传家是曾国藩齐家的基本理念。曾国藩对“读”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读是学习做人的途径,通过学习圣贤教诲,知诗书,达礼仪,修身养性,以立道德。即使不读书,不识字的人,也要学习做人的道理。曾国藩在写给诸弟的信中谆谆教导:“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官气。”在这封信的最后,曾国藩强调耕读传家“至要至要,千嘱万嘱”。他在写这封信的前10天,经历了靖港之败和投水自杀,在成败生死之际,依然不忘对家人坚守耕读传家之道的教诲,可见他对耕读传家的珍视和苦心。更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将齐家读书与做官分隔开来,这也是他的一贯主张。在给儿子纪鸿的信中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为明理之君子。”在曾国藩看来,能使家族延续久远的,不是官位和财产,而是家风和品格。
曾国藩出身于贫寒农家,对儿时生活的艰辛刻骨铭心,所以对勤俭的理解更为直观、深刻,他一生奉行勤俭自律。在给儿子纪鸿的信中说:“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可也,略丰亦可,大丰则我不敢也。”曾国藩一生平步青云,封侯拜相,官俸优厚,物质条件应当是丰裕的。难能可贵的是他做到了“富贵不能淫”,抵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守得住道德底线。曾国藩一生戒惧“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特别是当了大官之后更是诚惶诚恐,最怕子侄后辈染上骄、奢、逸的毛病。
曾国藩十分看重孝悌在齐家中的意义和作用,在《家书》中反复强调,只有孝悌,才能使家庭和睦、兴旺发达。在致诸弟信中说:“凡一家之中,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曾国藩不仅言传,经常禀报商议家事,恳请兄弟子侄尽孝尽责,而且十分注意身教,以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家人。曾国藩对祖父母、父母极为恭敬孝顺,经常为自己不能亲身孝敬长辈而内疚惭愧。当母亲病故时,他更是哀痛不已,深深自责。曾国藩对弟妹可谓关怀备至,真正达到了“长兄如父”的要求。《家书》最精华部分在“与弟书”及“训子书”。一般而言,关心子女容易,关心兄弟姐妹难。因为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而兄弟姐妹则会自立门户,渐行渐远。曾国藩写给诸弟的信中充满兄弟之情,读之令人感动,不仅体现其望弟成才的苦心,而且体现其崇高的道德风范。曾国藩作为儿子,忠孝两全,堪称楷模;作为兄长,教导勤勉,金针度弟;作为父亲,率先垂范,严格要求。
上一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赏析|译文|出处|解读|
下一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赏析|译文|出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