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列士并学,能终善者为师。
出处
景公将观于淄上,与晏子闲立。公喟然叹曰:“呜呼!使国可长保而传于子孙,岂不乐哉?”晏子对曰:“婴闻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虚至。今君以政乱国,以行弃民久矣,而声欲保之,不亦难乎!婴闻之,能长保国者,能终善者也。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学,能终善者为师。昔先君桓公,其方任贤而赞德之时,亡国恃以存,危国仰以安。是以民乐其政,而世高其德,行远征暴,劳者不疾,驱海内使朝天子,而诸侯不怨。当是时,盛君之行不能进焉。及其卒而衰,怠于德而并于乐,身溺于妇侍而谋因竖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乎胡宫而不举,虫出而不收。当是时也,桀纣之卒不能恶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能终善者,不遂其君。今君临民若寇仇,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逆于众,肆欲于民,而诛虐于下,恐及于身。婴之年老,不能待于君使矣,行不能革,则持节以没世耳。”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译文
齐景公正在临淄城外淄水岸边观山玩水,与晏子悠闲地站在一起。景公见那淄水流逝一去不复回,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气道:“悲伤啊!假若我的国家能像那壮丽的山河,可以永保而长传子孙,该有多好啊!”晏子回答说:“晏婴听说,圣明的君王不是平白无故登上君位的,百姓不是无缘无故就能够前来归附的。如今君王以政令和刑罚乱国,以倒行逆施背弃人民,已天长日久了,还扬言要使国家长盛不衰,不也太难了吗!晏婴还听说,能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君王,必定能终身为善。诸侯并立,能终身为善,才有可能成为诸侯的首领;众多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一齐学习,能终身为善的人,才能成为师门中的榜样。过去先君桓公,当他任用贤能、嘉奖美德的时候,将灭亡的国家依赖他而生存,危亡的国家仰仗他而安宁,所以百姓乐于他的统治,世人推崇他的美德,远征强暴,出力者不痛恨;驱使海内诸侯朝见天子,诸侯不怨恨。那个时候,盛君的品行也不能与他比肩。可是到了他年老力衰之时,懈怠于德行的修养,而只想着享乐,自身沉溺于妇人的侍奉,国事委于竖刁等四人,因此百姓苦于他的统治,世人不赞成他的品行,所以死在了胡宫而不被举丧,尸体腐烂生虫而不被收殓。当这个时候,桀纣之死也不能比他更糟了。《诗》说:‘凡事都有开头,但并非事事都可以善终。’不能够善始善终的,不能如君主之愿。现在君主对待百姓就像对待仇敌,看见善的就像躲避炎热,使政治混乱,使贤者危殆,一定会被众人抛弃,对待百姓放纵私欲,对下层人诛杀残酷,恐怕祸且及身。晏婴我年老了,不能再给您效命了,但我心意不改,反而更加期盼君王,效法那些明君圣主,时常保持应有的节操,做到至死不变!”
名句解读
这个名句,包含了一个道理:凡事要“终善”,即终生要有美德,终生都应行善。能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君王,必定能终身为善。诸侯并立,能终身为善才有可能成为诸侯的首领。这个道理也适合治学:众多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一齐学习,其中能终身为善的人,才能成为师门中的榜样。可见,一个人的美德和善行有多么重要。
经典故事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范墉病逝,只靠母亲为人家缝补来勉强维持生活,常常一天只能吃两顿粥,但是他很有志气。有一次他跟母亲到庙里烧香,他在神前祷告,问菩萨:“我将来能做宰相否?能做宰相就要做好宰相,不能做宰相就做个好医生。”良相和良医都能造福于人类。所以范仲淹从小读书就非常认真。
他在咒钵庵里读书,因为贫困,每天只烧一锅粥。冬天将粥盛在盆里,等到凝冻后再划成几块,一顿两块,菜就一根农家常吃的雪里蓊,这就是后来人所说的“断齐划粥”的故事。后来他的母亲也死了,他就在咒钵庵里守孝。由于失去了唯一依靠,他的生活更是艰难到了极点,但是他却安身乐命,发愤苦读。范仲淹有一个同窗好友叫石梅卿,父亲是做官的,家里很富裕,石梅卿看到范仲淹安贫苦读的情景,十分感动。一天石梅卿带了好些酒肉说要和他聚聚,实际上是有意周济他,不料被范仲淹一口回绝了。范仲淹说:“你带来这么好的酒菜,真是谢谢你,你的心意我领了,但是我苦日子过惯了,每天断齐划粥也不觉得苦,要是吃了你的就过不惯苦日子了,这反倒害了我。”一席话说得石梅卿心里热腾腾的,更加佩服范仲淹了。
范仲淹在睢阳一所庙里读书的时候,有一天宋真宗路过那里,普通老百姓认为能亲睹“天颜”,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所以蜂拥上前围观,只有范仲淹一人留下来继续读书。人家问他这么难得的机会,为啥不去看看,范仲淹回答说:“将来再见他也不迟。”正是由于范仲淹的勤学好读,所以学到了很多真才实学,成了国家的栋梁。
贫贱中,范仲淹不为利欲所动。在睢阳读书时,常常读到天明才和衣而睡。有一次范仲淹偶然发现自己的房中埋藏着一瓮白银,他一声不响地把它掩盖好。后来范仲淹做了大官,寺里僧人向他募捐,他写了封信去,果真在他原来住的房中找到了白银,僧众纷纷翘起大拇指赞扬范仲淹的品质可贵,说有他做官百姓就放心了。
在苏州做官时,范仲淹曾买下南园一块宅地,准备造屋居住,风水先生一看便贺道:“此乃宝地,在此兴建住宅,家中定会公卿辈出。”范仲淹笑着说:“与其独占宝地,不如让出办学,这样岂不出更多的公卿将相之才?”于是他创设学府,延请名师讲学,一时盛况空前,各地纷纷仿效,故有“苏学天下为第一”之誉。
上一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赏析|译文|出处|解读|
下一篇:《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赏析|译文|出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