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文本篇·说疑
凡治之大者,非谓其赏罚之当也。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①,非所谓明也。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非能生功止过者也。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②,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今世皆曰:“尊主安国者,必以仁义智能”,而不知卑主危国者之必以仁义智能也。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知用民之法也。凡术也者,主之所以执也;法也者,官之所师也③。然使郎中日闻道于郎门之外④,以至于境内日见法,又非其难者也。
〔注释〕① 不辜: 没有罪。辜,罪。② 太上: 最重要的,第一位的。③ 师: 学习,遵循。④ 郎中: 官名,主管侍卫、通报工作。郎门: 即廊门。郎,通“廊”。
昔者有扈氏有失度①,讙兜氏有孤男②,三苗有成驹③,桀有侯侈④,纣有崇侯虎⑤,晋有优施⑥,此六人者,亡国之臣也。言是如非,言非如是,内险以贼,其外小谨,以征其善⑦;称道往古,使良事沮;善禅其主⑧,以集精微,乱之以其所好: 此夫郎中左右之类者也。往世之主,有得人而身安国存者,有得人而身危国亡者。得人之名一也,而利害相千万也,故人主左右不可不慎也。为人主者诚明于臣之所言,则别贤不肖如黑白矣。
〔注释〕① 有扈(hù)氏: 又称户氏,夏朝一个部落的名称。失度: 人名,传说是有扈氏的相。② 讙(huān)兜氏: 尧时一个部落的名称。孤男: 人名,事迹不详。③ 三苗: 又称有苗,古代南方的一个部落。成驹: 人名,事迹不详。④ 桀(jié): 夏代最后一个君主。侯侈(chǐ): 人名,一作推哆(chǐ),传说是夏桀的宠臣。⑤ 纣(zhòu): 商代最后一个君主。崇侯虎: 人名,商纣的宠臣。⑥ 晋: 春秋时诸侯国名,范围包括今山西大部和河南、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优施: 晋献公的优,名施。⑦ 征: 通“证”,证明。⑧ 禅: 通“擅”,专擅、控制。
若夫许由、续牙、晋伯阳、秦颠颉、卫侨如、狐不稽、重明、董不识、卞随、务光、伯夷、叔齐①,此十二人者,皆上见利不喜,下临难不恐,或与之天下而不取,有萃辱之名②,则不乐食谷之利③。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 此之谓不令之民也。此十二人者,或伏死于窟穴,或槁死于草木,或饥饿于山谷,或沉溺于水泉。有民如此,先古圣王皆不能臣,当今之世,将安用之?
若夫关龙逄、王子比干、随季梁、陈泄治、楚申胥、吴子胥④,此六人者,皆疾争强谏以胜其君。言听事行,则如师徒之势;一言而不听,一事而不行,则陵其主以语,待之以其身,虽身死家破,要领不属⑤,手足异处,不难为也。如此臣者,先古圣王皆不能忍也,当今之时,将安用之?
〔注释〕① 许由: 人名,传说尧想把天下让给他,他不接受而逃隐到箕山下。续牙: 人名,传说是舜的七友之一。晋伯阳: 人名,也称伯阳,传说是舜的七友之一。秦颠颉: 人名,事迹不详。卫侨如: 人名,事迹不详。狐不稽: 人名,事迹不详。重明: 人名,事迹不详。董不识: 疑即“东不訾(zī)”,传说是舜的七友之一。卞随、务光: 均为人名,传说商汤灭夏后想把君位让给他们,他们都不接受,投河而死。伯夷、叔齐: 均为人名,商朝末年孤竹国君主的两个儿子,都不肯继承君位,逃到周,后又谏阻周武王伐纣,逃隐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饿死。② 萃(cuì): 通“瘁”,劳累。③ 食谷: 指享受俸禄。④ 关龙逄(páng): 人名,夏桀的大臣,因直谏被杀。比干: 人名,商纣王的叔父。随: 春秋时诸侯国名,位于今湖北北部。季梁: 人名,随国大夫,劝随侯内修国政,外不与楚为敌。泄治: 人名,春秋时陈国大夫,因向陈灵公直谏而被杀。申胥: 人名,即葆申,楚文王大臣,直谏楚王,以为“王罪当诛”。子胥: 即伍子胥,先是楚人,后为吴国大夫,因谏吴王夫差(chāi)被疏远,后自杀。⑤ 要领不属(zhǔ): 指身首异处。要,同“腰”。领,头颅。属,连接。
若夫齐田恒、宋子罕、鲁季孙意如、晋侨如、卫子南劲、郑太宰欣、楚白公、周单荼、燕子之①,此九人者之为其臣也,皆朋党比周以事其君,隐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下乱治,援外以挠内,亲下以谋上,不难为也。如此臣者,唯圣王智主能禁之,若夫昏乱之君,能见之乎?
若夫后稷、皋陶、伊尹、周公旦、太公望、管仲、隰朋、百里奚、蹇叔、舅犯、赵衰、范蠡、大夫种、逄同、华登②,此十五人者为其臣也,皆夙兴夜寐,卑身贱体,竦心白意;明刑辟、治官职以事其君,进善言、通道法而不敢矜其善,有成功立事而不敢伐其劳;不难破家以便国,杀身以安主,以其主为高天泰山之尊,而以其身为壑谷鬴洧之卑③;主有明名广誉于国,而身不难受壑谷鬴洧之卑。如此臣者,虽当昏乱之主尚可致功,况于显明之主乎?此谓霸王之佐也。
〔注释〕① 田恒: 人名,即田常,又称田成子,春秋末期齐国执政的卿。子罕: 人名,战国时宋国的大臣。季孙意如: 人名,即季平子,春秋末期鲁国执政的卿。侨如: 人名,事迹不详。子南劲: 人名,春秋时卫国将军子南弥牟的后代。太宰欣: 人名,事迹不详。白公: 即白公胜,楚平王孙。单(shàn)荼(tú): 人名,事迹不详。子之: 人名,战国时燕王哙(kuài)的相。② 后稷(jī): 周族的始祖,传说是尧帝的农官。皋陶(yáo): 古代夷族部落首领,传说在尧的时代掌管刑法。伊尹: 商汤的相,帮助汤灭了夏,建立商朝。周公旦: 即姬旦,又称周公。太公望: 即吕望,一名姜尚。管仲: 人名,齐桓公的相。隰(xí)朋: 人名,齐桓公的右相。百里奚: 人名,春秋时虞国大夫。蹇(jiǎn)叔: 人名,春秋时秦国大夫。舅犯: 即狐偃,字子犯,晋文公的舅父,人称舅犯。赵衰(cuī): 人名,晋文公的卿。范蠡: 人名,春秋末期越国大夫。大夫种: 即文种,越国大夫。逄(páng)同: 人名,越国大夫。华登: 人名,春秋时期宋国司马华费遂的儿子,后入吴为大夫。③ 壑(hè)谷: 山沟。鬴(fǔ): 水名,即复鬴,古代九河之一,位于今河北境内。洧(wěi): 水名,今河南双洎河。
若夫周滑之、郑王孙申、陈公孙宁、仪行父、荆芋尹申亥、随少师、越种干、吴王孙頟、晋阳成泄、齐竖刁、易牙①,此十二人者之为其臣也,皆思小利而忘法义,进则掩蔽贤良以阴暗其主,退则挠乱百官而为祸难;皆辅其君,共其欲②,苟得一说于主③,虽破国杀众,不难为也。有臣如此,虽当圣王尚恐夺之,而况昏乱之君,其能无失乎?有臣如此者,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故周威公身杀④,国分为二;郑子阳身杀⑤,国分为三;陈灵公身死于夏征舒氏⑥;荆灵王死于乾谿之上⑦;随亡于荆;吴并于越;知伯灭于晋阳之下⑧;桓公身死七日不收。故曰: 谄谀之臣,唯圣王知之,而乱主近之,故至身死国亡。
〔注释〕① 滑之: 人名,事迹不详。王孙申: 春秋时郑国人,事迹不详。公孙宁: 即孔宁,春秋时陈国大夫。仪行父: 春秋时陈国大夫,与孔宁一同引诱陈灵公淫乱。荆: 楚国的別名。芋尹: 楚国官名。申亥: 人名,楚灵王的臣子。少师: 春秋时随国大夫,与楚交战,被楚军俘虏。种(chóng)干: 人名,事迹不详。王孙頟(é): 一作王孙雒(luò),春秋时吴国大夫。阳成泄: 人名,春秋末期晋国智伯瑶的家臣。竖刁: 人名,齐桓公的近臣。易牙: 人名,齐桓公的近臣。② 共: 通“供”,提供,满足。③ 说: 同“悦”,喜欢,高兴。④ 周威公: 战国时周天子属下大臣周桓公的儿子。⑤ 子阳: 战国时郑国大臣。⑥ 陈灵公: 春秋时陈国君主。夏征舒: 人名。⑦ 荆灵王: 即楚灵王,春秋时楚国君主。乾谿: 地名,位于今安徽亳州东南。⑧ 知伯: 即智伯瑶,春秋时晋国执政之一。
圣王明君则不然,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在焉,从而举之;非在焉,从而罚之。是以贤良遂进而奸邪并退①,故一举而能服诸侯。其在记曰②: 尧有丹朱③,而舜有商均④,启有五观⑤,商有太甲⑥,武王有管、蔡⑦。五王之所诛者,皆父兄子弟之亲也,而所杀亡其身残破其家者何也?以其害国伤民败法类也。观其所举,或在山林薮泽岩穴之间,或在囹圄緤紲缠索之中⑧,或在割烹刍牧饭牛之事⑨。然明主不羞其卑贱也,以其能,为可以明法,便国利民,从而举之,身安名尊。
乱主则不然,不知其臣之意行,而任之以国,故小之名卑地削,大之国亡身死,不明于用臣也。无数以度其臣者,必以其众人之口断之。众之所誉,从而悦之;众之所非,从而憎之。故为人臣者破家残賥,内构党与、外接巷族以为誉,从阴约结以相固也,虚相与爵禄以相劝也。曰:“与我者将利之,不与我者将害之。”众贪其利,劫其威:“彼诚喜,则能利己;忌怒,则能害己。”众归而民留之,以誉盈于国,发闻于主。主不能理其情,因以为贤。彼又使谲诈之士,外假为诸侯之宠使,假之以舆马,信之以瑞节⑩,镇之以辞令,资之以币帛⑪,使诸侯淫说其主,微挟私而公议。所为使者,异国之主也;所为谈者,左右之人也。主说其言而辩其辞,以此人者天下之贤士也。内外之于左右,其讽一而语同。大者不难卑身尊位以下之⑫,小者高爵重禄以利之。夫奸人之爵禄重而党与弥众,又有奸邪之意,则奸臣愈反而说之,曰:“古之所谓圣君明王者,非长幼世及以次序也⑬;以其构党与,聚巷族,逼上弑君而求其利也。”彼曰:“何知其然也?”因曰:“舜逼尧⑭,禹逼舜⑮,汤放桀⑯,武王伐纣⑰。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察四王之情,贪得之意也;度其行,暴乱之兵也。然四王自广措也,而天下称大焉;自显名也,而天下称明焉。则威足以临天下,利足以盖世,天下从之。”又曰:“以今时之所闻,田成子取齐,司城子罕取宋,太宰欣取郑,单氏取周⑱,易牙之取卫⑲,韩、魏、赵三子分晋,此八人者,臣之弑其君者也。”奸臣闻此,蹷然举耳以为是也。故内构党与,外摅巷族,观时发事,一举而取国家。且夫内以党与劫弑其君,外以诸侯之权矫易其国,隐正道,持私曲,上禁君,下挠治者,不可胜数也。是何也?则不明于择臣也。记曰:“周宣王以来⑳,亡国数十,其臣弑其君而取国者众矣。”然则难之从内起与从外作者相半也。能一尽其民力,破国杀身者,尚皆贤主也。若夫转身易位,全众传国,最其病也。
〔注释〕① 并: 通“摒”,排除。② 记: 历史载记,典籍。③ 丹朱: 传说为尧的儿子。④ 商均: 传说为舜的儿子。⑤ 启: 夏禹的儿子,继承禹的君位。五观: 启的五个儿子。⑥ 太甲: 商汤的孙子。⑦ 武王: 指周武王。管、蔡: 指管叔、蔡叔,周武王的两个弟弟。⑧ 囹圄(líng yǔ): 监狱。緤紲(xiè xiè): 绳索。⑨ 割烹: 宰割烹调,指做厨师。刍(chú)牧: 割草放牧。饭牛: 喂牛。⑩ 瑞节: 使者所执的凭证。瑞,玉做的凭证。节,竹做的凭证。⑪ 币帛: 古代赠送用的礼物。⑫ 尊: 通“撙”,限制,节省,表示卑屈谦让。⑬ 世及: 指王位传承。⑭ 舜逼尧: 传说尧德衰,为舜所囚。⑮ 禹逼舜: 传说禹黜舜而立商均。⑯ 汤放桀: 传说商汤灭夏后,把夏桀流放到南巢(位于今安徽巢县东北)。⑰ 武王伐纣: 周武王联合西方各部落讨伐商纣王,灭商。⑱ 单氏取周: 史实不详。⑲ 易牙之取卫: 易牙是齐国人,齐桓公的宠臣。⑳ 周宣王: 西周天子。
为人主者,诚明于臣之所言,则虽罼弋驰骋①,撞钟舞女,国犹且存也;不明臣之所言,虽节俭勤劳,布衣恶食,国犹自亡也。赵之先君敬侯②,不修德行,而好纵欲,适身体之所安,耳目之所乐,冬日罼弋,夏浮淫,为长夜,数日不废御觞③,不能饮者以筒灌其口,进退不肃、应对不恭者斩于前。故居处饮食如此其不节也,制刑杀戮如此其无度也,然敬侯享国数十年,兵不顿于敌国,地不亏于四邻,内无群臣百官之乱,外无诸侯邻国之患,明于所以任臣也。燕君子哙④,邵公奭后也⑤,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湮污池台榭⑥,外不罼弋田猎,又亲操耒耨以修畎亩⑦,子哙之苦身以忧民如此其甚也,虽古之所谓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忧世不甚于此矣。然而子哙身死国亡,夺于子之,而天下笑之。此其何故也?不明乎所以任臣也。
〔注释〕① 罼(bì): 捕捉鸟兽用的长柄小网。弋(yì): 射鸟用的带丝绳的箭。 ② 先君: 前代君主。敬侯: 指赵敬侯,战国时赵国的君主。③ 御觞(shāng): 指喝酒。觞,酒杯。④ 燕君子哙(kuài): 即燕王哙,战国时燕国的君主。⑤ 邵公奭(shì): 即召公奭,周武王的弟弟。⑥ 湮(yān): 修治。污池: 大而深的池子。台榭(xiè): 筑在高台上的敞屋。⑦ 耒(lěi)耨(nòu): 农业生产工具。耒,古代耕地的工具。耨,古代除草的工具。畎(quǎn)亩: 田地。
故曰: 人臣有五奸,而主不知也。为人臣者,有侈用财货赂以取誉者,有务庆赏赐予以移众者,有务朋党徇智尊士以擅逞者,有务解免赦罪狱以事威者,有务奉下直曲、怪言、伟服、瑰称以眩民耳目者。此五者,明君之所疑也,而圣主之所禁也。去此五者,则譟诈之人不敢北面立谈①;文言多、实行寡而不当法者,不敢诬情以谈说。是以群臣居则修身,动则任力,非上之令不敢擅作疾言诬事,此圣王之所以牧臣下也。彼圣主明君,不适疑物以窥其臣也②。见疑物而无反者,天下鲜矣。故曰: 孽有拟适之子③,配有拟妻之妾④,廷有拟相之臣,臣有拟主之宠,此四者,国之所危也。故曰: 内宠并后,外宠贰政⑤,枝子配适⑥,大臣拟主,乱之道也。故《周记》曰⑦:“无尊妾而卑妻,无孽适子而尊小枝,无尊嬖臣而匹上卿⑧,无尊大臣以拟其主也。”四拟者破,则上无意⑨、下无怪也;四拟不破,则陨身灭国矣。
〔注释〕① 譟诈之人: 浮躁奸诈的人。② 适: 主,引申为专注、只是。③ 孽(niè): 孽子,即庶子,妾所生的儿子。适(dí): 通“嫡”,即嫡子,正妻所生的儿子。 ④ 配: 婚配,指夫妇。⑤ 政: 通“正”,指执政的正卿。⑥ 枝子: 庶子。配: 匹配,匹敌。⑦ 《周记》: 即《周书》。⑧ 嬖(bì)臣: 君主亲近宠幸的臣子。上卿: 国家地位最高的臣子。⑨ 意: 通“臆”,怀疑,顾虑。
【鉴赏】本篇的篇名《说疑》,即是解说君主对社会上流行的关于“尊主安国”方法的疑虑之意。封建君主最关心的,自然是如何才能防止奸邪发生,使君主尊贵、国家安定。但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传统的观点让人疑虑重重。
传统的观点认为,使君主尊贵、国家安定的最好办法,是一定要采用仁义智能。这主要是当时的儒家和墨家等“显学”的观点。但历史的经验却证明这是错误的。许由、续牙、晋伯阳……卞随、务光、伯夷、叔齐等人,过去都是被人们称为“仁义”的典范,例如许由,尧把天下让给他也不接受,逃到箕山下隐居起来;卞随、务光不接受商汤把天下让给他们的要求,竟然投河而死;伯夷、叔齐也不愿意继承君位,又不同意周武王伐纣,都逃隐到首阳山饿死了。关龙逄、王子比干、申胥、伍子胥一类人,以往都被视为是举世公认的忠臣,但这些所谓的忠臣,都喜欢用激烈的争辩与劝谏来说服君主。君主按他们的意见办事,那么他们和君主之间就搞得如同师徒一般亲密;否则就强硬地拼死抗争,连身家性命也不顾。更有一些所谓的“明智”之臣,例如有扈氏的失度、讙兜氏的孤男、三苗的成驹、夏桀时的侯侈、商纣王的崇侯虎、晋国的优施,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周滑之、郑国的王孙申、齐国的竖刁、易牙等见利忘义,为取悦君主不惜破国杀众;还有齐国的田常、宋国的子罕、楚国的白公、燕国的子之等人,个个结党营私,隐藏着劫主篡权之心。历史上这些人,前者被推崇为“仁义”的代表,后者被说成是一群“明智”之士,但韩非子认为这些传统的说法实在大可怀疑,所谓“仁义”和“明智”实际上只是表象。失度、孤男、成驹、侯侈、崇虎、优施这些人外表善良却内心险恶,他们的所作所为,完全是颠倒黑白,目的是要取得君主的信任,控制君主。许由、卞随、务光、伯夷、叔齐的所谓“仁义”之举,则是只为自己的名声,不为君主和国家服务,于社会没有任何价值。关龙逄、比干、楚申胥、伍子胥完全颠倒了上下主从关系,他们要君主听从自己的主张,不听则以死相逼。这哪里有一点的“仁义”与“明智”?
那么,在韩非子看来,有没有或什么样的臣子才是“仁义”与“明智”的呢?当然是有的,例如韩非子在这篇文章中所列举的从后稷、皋陶、伊尹、周公旦、太公望,到管仲、隰朋、百里奚、范蠡等,他们就是这类代表。韩非子认为这些“仁义”或“明智”之臣的特点是,修明刑法、整顿吏治来侍奉君主,向君主提出好的建议并作出正确的处理,但却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怕损害个人的私利,把君主当作高高的上天一样来尊崇,为了君主的安全甚至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严格地来说,韩非子这里说的实际就是他心目中的“法术之士”。这些人一是坚决推行法制,二是一心为公(这个“公”也就是君主),三是将功劳归于君主,但却勇于为君主承担责任。
老实说,韩非子这里提出的“仁义”与“明智”之臣的标准也实在是太高了,不仅他所否定的许由、务光、伯夷、叔齐、比干、子胥,以及田常、子罕、白公、子之等等,够不上“仁义”或“明智”之士,就是他所推举为“仁义”与“明智”典范的管仲、隰朋、范蠡、舅犯等等,也未必真的算得上“仁义”与“明智”。例如,韩非子在前面的《难一》到《难四》中,就多次对管仲借口卑贱不治富贵,向齐桓公要地位、要富贵的行为提出质疑,认为这完全是贪图富贵,根本没有一点一心为国、克己奉公的影子。传说范蠡其人,原是春秋末期越国的大夫,曾帮助越王勾践消灭吴国,成为霸主,但他最后却携越国的美女西施泛舟江湖,为自己打算,终成一代富翁——这其实也与韩非子前文所批判的“先古圣王皆不能臣”的“高尚之士”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说,在韩非子眼中,除了他自己,恐怕真的没有人能符合他的“仁义”和“明智”的标准。甚至连他自己恐怕也很难真正做到“仁义”与“明智”。这是因为,其一,韩非子是个“性恶论”者,认定人人都是自私自利,贪利恶害的,而韩非子自己又岂能违背人的这一本性?其二,他认为所谓“圣王明君”,只要懂得“法术”,可以“不修德行,好纵欲,适身体之所安,耳目之所乐”。一句话,胡作非为都是可以的。但试想想,如天下遇到的都是这样的君主,却要他的臣下都成为忠心耿耿为其服务的“仁义”和“明智”之士,有这种可能吗?这恐怕也只有韩非子能够设想出来。
上一篇:《韩非子·文本篇·诡使》鉴赏
下一篇:《韩非子·文本篇·说难》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