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名言篇·见虎一文,不知其武;见骥一毛,不知善走
〔说林训〕见虎一文,不知其武;见骥一毛,不知善走①。
〔注释〕 ① 骥: 良马,千里马。
【鉴赏】此语出自《说林训》。它的意思是说,人们只是根据虎皮上的一点斑纹,是不会知道老虎的威武的;同样的,只是看到骐骥身上的一根毛,也是不会知道它善跑的。在这里,《淮南子》作者通过以上两个比喻来反对那种只是根据事物的局部或表面来盲目下判断或作决定的、以点代面的错误观点。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事物总是有着不同的面向,这既表现在时间上,又表现在空间中。因此,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也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而应该是多维性的。因为在特定的时间或空间中,事物总有一些面向是“在场”的,也有一些面向却是“缺席”的。我们的认识活动却是在特定时空中开展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任何认识活动总是“残缺”的、片面的。20世纪流行的现象学运动曾十分关注于这种“在场”与“缺席”的形式结构问题。对于老虎来说,它的威武也有着不同的面向,这些面向总是在特定时空中以“在场”与“缺席”相交织的形式呈现给我们,例如,虎发威时的面部表情、四肢动作、吼叫声等。其中任何一个面向都会向我们传达出关于老虎在那时那地的信息,但是这种信息又是“残缺”的、不完整的。如果从虎之“一文”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其武”,但是虎的面部表情、四肢动作乃至身体状况等传达出来的又是“这是只病虎”的话,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判断老虎的威武与否呢?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无法仅仅根据虎之“一文”来判断老虎的威武与否,因为我们所能得到的信息是“残缺”的、片面的、不完整的,所以我们无法作出完整的、准确的、全面的结论。同样的,我们也无法通过骐骥的“一毛”来断言它是否“善走”。
但是,同样是在《说林训》中,有这样一句话:“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意即: 尝一小块肉就知道一鼎锅的肉味。那么,这种说法是否与“见虎一文,不知其武;见骥一毛,不知善走”相矛盾呢?其实不然,二者并不矛盾,这里的关键在于“一脔肉”与“一镬之味”的关系与虎之“一文”与“其武”、骐骥之“一毛”与“善走”的关系是有区别的。“一脔肉”是一镬之中的“一脔肉”,它蕴含着“一镬之味”的全部信息,因此,“一脔肉”之味与“一镬之味”的关系是大小之别,只是同一味道所附着的物质形体大小不同而已。而“一文”是老虎的毛皮的部分,而“其武”是老虎的体能等性质的部分,因此,二者虽然同是老虎这一整体的部分,但就二者关系而言,却是同一整体的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老虎的“一文”这一毛皮部分与老虎体能性质部分的关系。它们的关系不是大小之别,而是性质之异。同样地,骐骥之“一毛”与其“善走”之间也是这种同一整体的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二者有着性质之异,而不是大小之别。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这是“由小见大,以近喻远”(《说林训》),是人们理性认识方式的具体表现。但是,要想通过虎之“一文”而断其威武与否,通过骐骥之“一毛”而认其“善走”与否,则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论,是“以点代面”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
上一篇:《淮南子·寓言篇·西家之子》鉴赏
下一篇:《淮南子·寓言篇·解扁为东封》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