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当籍富民,某虽非富,愿输金以为富者先。
【译注】
籍(jí):古代各种捐税的统称。某:自称,代替“我”或名字。输:交出,缴纳。
这本来应当按田亩的多少来缴纳,让富人分担费用,我虽然不算富人,也愿意带头缴纳捐款。
许世积生性乐善好施,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凡是遇到修路、建亭之事,他都慷慨捐赠,从不吝惜钱财。明万历元年(1573年),徽州府筹建万年桥,原先打算按人口摊派费用,召见许世积问计,许世积作如上回答。
辑自《许文穆公集》卷13《世积公行状》。
【感悟】
明智的创业者把钱看成是寄存在身边的东西,能果断而有效地使用金钱,让金钱回归社会,既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又为自己赢得良好的口碑,可谓一举两得。
【故事链接】
少年许世积勤奋好学,其父许玉宗却要求他弃学经商。父命难违,许世积只好去苏州学做生意。当时,族人许琯也正好在苏州游学,处境艰难。许世积邀其同吃同住,并按月资助他的生活费用,终助其荣登甲第,官至湖广参政(现存的“薇省坊”即为许琯而立)。有一年,苏州闹饥荒,有合伙人唆使经营米业的许世积囤积居奇以发横财。许世积不为所动,照样以常价出售大米,并平息了米市。此义举为苏州百姓所称道。在家乡,族人中有不肖之子背着父亲把田地卖给了许世积,其父得知后,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许世积,许世积分文不要,就把地契还给了他。无奈,这家实在太穷了,没过多久,这位父亲又亲自出面要把田地卖给许世积。许世积又按当初的价格买下这些田地,并连地契也没有向他要。没想到,不久之后,这家人竟然以地契为凭,诬告许世积霸占了他的田地。官府知道许世积的为人,打算调查此事。许世积却制止了,并把田地悉数归还。正当此事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许世积的夫人得知诬告她丈夫的那家人已经没米下锅了,于是她就背着丈夫给那家的妇人送去几斗精米。许世积得知此事后,就假装埋怨道:“你怎么可以帮助诬告我的人”。夫人回答道:“是她丈夫不好,与他妻子又有什么关系?”许世积笑道:“你真是我的夫人啊!”
【延伸阅读】
汪应庚,清代扬州以“义行”闻名的盐商,一生“富而好礼,笃于宗亲”。
1731年(雍正九年),淮南海啸成灾,汪应庚煮粥于淮南伍佑、卞仓两盐场,救济灾民,前后共约3个月。此后,连续3年扬州水患,汪应庚都出钱出谷救济百姓。1738年(乾隆三年),扬州府旱灾,扬州盐商共同商议,捐银12.7166万两,其中汪应庚一人独捐4.731万两,设立8个粥厂赈济灾民,前后达4个月之久。1742年(乾隆七年),扬州府闹水灾,汪应庚又捐银6万两救济灾民。汪应庚慷慨解囊的美名传到朝廷,乾隆尊呼他是“大勋卿”,赐予光禄寺少卿的荣誉。
除了救灾,捐资助学也是汪应庚投身慈善事业的经常性项目。乾隆三年,他出巨资重修年久破败的江都、甘泉学宫,又出资2000余两白银为学宫购置祭祀乐器,还另外出资购置1500亩沃田捐作学田,以年租充作学宫岁修开支和生员乡试的路资。此举被称为“汪项”,传为美谈。大明寺、平山堂,还有蜀冈之上万松岭,均由汪应庚捐资修建。至今尚能见到汪应庚亲笔题写的“淮东第一观”、“天下第五泉”字迹。
上一篇:《今饥鸿载途,嗷嗷待哺,予取一钱,彼即少一勺,瘠人肥己,吾不忍为》原文翻译|感想
下一篇:《使吾因岁以为利,如之何?遏籴以壑邻,是谓幸灾,天人不与》原文翻译|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