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丈夫当观时变,察低昂,立致富厚耳,安能久为此琐琐乎!
【译注】
时变:时世的变化,亦指时世变化的规律。低昂:形容世事盛衰、起伏。立:立志。致:达到。富厚:物质财富雄厚。琐琐:形容事情细小、不重要。
大丈夫应当观察时代的变化,把握住世事盛衰起伏的规律,立志通过做一番大事来积聚丰厚的物质财富,怎么能够长期在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耗费时日呢!
明江终慕,年轻时曾随兄长在钱塘开店铺售杂物,利润微薄。他认为:“丈夫当观时变,察低昂,立致富贵耳。”于是,他毅然告别兄长,“北游青、齐、梁、宋间,逐什一之利。久之,复还钱塘时已挟重赀,为大贾”。
辑自歙县《溪南江氏族谱·处士终慕江翁行状》。
【感悟】
善于把握市场行情,也是徽商致富的一个重要秘诀。这就如同我们走路一样,既要踏踏实实走路,也要多抬头看路,只有多抬头看路,才能把握方向,少走冤枉路。其实做任何工作都是一样,既要能干肯干,也要讲究实效、认准方向,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有的人也许很务实,但常常将一件事干了一大半后,才发现思路不对或方法不对,这样就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因此,凡事既要埋头苦干,也要抬头看路。多抬头看看前方的路,事先要多做总结和规划,找出规律,才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否则的话,付出的再多,也不能保证就能收获越多,说不定还可能会前功尽弃、一无所获,甚至南辕北辙,误入歧途。
【故事链接】
清朝时,一位父亲带着儿子,渡长江、跨黄河、穿陕甘,把货物卖到新疆、西藏。在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时,风尘仆仆、辛苦不堪的儿子不由得开始抱怨起来:“这沙漠实在太辽阔了!要是狭小点就好了。”父亲抽了一口旱烟,再悠悠地吐出烟圈:“不,孩子,这沙漠还不够宽!要是再广阔一些就好了。”儿子听了一脸的疑惑。
“如果这沙漠再宽广一倍,那么,来这里经商的人十成中至多只剩下一成。这样,我们的利润就能翻上几番。”沙漠的风,干燥而凛冽,刮在脸上像刀子割一般疼。但是,经过父亲的点拨,儿子已经感觉不到疼痛了,他的心瞬间亮堂了起来。在灰蒙蒙的苍天之下,儿子像标枪一样挺直了腰,目光也无比坚定起来。40多年以后,这个儿子的名字传遍了天下,他就是胡雪岩!
【延伸阅读】
范蠡,人称“陶朱公”,春秋时期越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具有非凡的经商才能。范蠡很有经商的头脑,他主要经济思想之一是“极而复反”的规律,即“论其(商品)有余和不足,则知(价格)贵贱”,意思是说,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而价格涨落有极限,即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表现出“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但是,如果价格太低,就打击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人们就不愿生产,市场的货物也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因此,范蠡提出一套“积贮之理”,就是说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他的“积贮之理”包括两方面:一、“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量买进存贮起来,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二、“贵出如粪土”,即应该抛出的时候就要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尽量抛出。
那么价格涨落的原因在哪里呢?范蠡生活在农业经济时代,农产品是市场上最大最主要的商品。农业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年气候不同,产量也就不同,对市场价格有极大影响。所以满足农业需要、为农业服务,就成为他经商的主要方向。范蠡根据季节规律,提早储备物资,即所谓“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就是说,像作战之前要做好准备一样,根据季节的需要(时用)就可以预知市场所需要的商品(知物)。季节和气候变化是有规律的,因此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规律提早准备好市场所需要的商品。在古代,人们往往依据气候变化的规律性预知农业的丰歉,有一条农业谚语说:“6岁穰,6岁旱,12年1大饥。”就是说,每6年有一个风调雨顺的上好年景,也有1个旱年,每12年有个大旱年,也有1个水年。范蠡对此深信不疑,于是他根据农业丰歉的规律,在丰收之年大胆地收进粮食,因为他认为不可能年年丰收,所以收进的货物不愁没有机会售出。同样,在大旱年物价上涨时,他就尽量抛售,因为无须担心以后没有进货的机会。就这样,他不但自己发家致富,也为平抑市场物价、避免丰收年谷贱伤农与饥荒年民不聊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范蠡不仅是一代商业奇才,而且“为富能仁”,他仗义疏财,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据史书记载,在他从商的19年中,他善于聚财,乐于散财,又肯帮助别人发财,他曾经“三掷千金”,即3次散尽家财,又3次重新发家。这个奇迹,就是在今天这个时代,也算得上是难得一见。古人有“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说法,但范蠡能算得上既富且仁了。
上一篇:《辨菽麦耶?》原文翻译|感想
下一篇:《吾欲吾儿为清吏,吾独不为清吏父乎?》原文翻译|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