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求知名言大全·善疑是求知的钥匙》的名人名言
积极的怀疑主义总是把克服它本身的怀疑作为目的,它用使经验条理化的方法来达到一种有条件的确信。
〔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要想把情况弄清楚,就不要急着去相信;知识的力量就在于怀疑。
〔俄〕高尔基《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末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
〔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怀疑有如草木之芽,从真理之根萌生……。
〔意〕 但丁《神曲》
疑难使我感到的愉快并不少于知识。
〔法〕 蒙田 《科学名言集》
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的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想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想单独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
〔俄〕乌申斯基《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
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和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通常用两个字来称呼,这就是 “愚蠢”。
〔俄〕高尔基 引自《外国名人名言录》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做两件事比较好:一是学习外语,二是吸收知识。人身上的细胞大部分是可以换的,旧的死了,又生出新的来。而大脑的细胞是不可以换的。年轻的时候,脑细胞是多少就多少。人长大了,可能“程序”编的好一点,但“零件”是换不了的。所以人在年轻的时候,那脑细胞“零件”的效率最高。遇事要敢于问个为什么。错了也没关系,不要怕错,有错马上就改,可怕的倒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
〔英〕李政道 引自1980年第1期《人民教育》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
我认为,比考试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对某一门课程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不是死背,而是独立思考,在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领域里,认真地想一想,每一个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设法解释各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我们不但能掌握已知的科学成果,而且可能发现新的问题。
〔美〕丁肇中 引自1979年第11期《人民教育》
疑惑为愚者之智慧。
〔美〕 肖亨利《语丝》
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果。
〔英〕弗·培根《现代人的思维训练》
什么都不懂的人,什么都不怀疑。
〔英〕赫尔巴特《异国情调的格言》
怀疑不只意味着理智的疑念,也意味着道德的疑念。
〔英〕托·卡莱尔《英雄崇拜论》
绝不怀疑的人,相信了一半。有怀疑的地方才有真理——真理是怀疑的影子。
〔英〕 贝利《菲斯塔斯》
知识渊薄的人懂了还要问,学识浅博的人不懂也不问。
《土耳其谚语》
善问路的人能够过高山,不愿问的人在平原也会迷路。
《土耳其谚语》
知识多的人疑虑也多。
《意大利谚语》
善疑是求知的钥匙。
《英国谚语》
思索,就是跟自己争论。
《西班牙谚语》
不愿多问者,乃耻于学习。
《丹麦谚语》
问于人,一时之耻;秘而不问,则成终身之耻矣。
《日本谚语》
好问不需脸红,无知才应羞愧。
《日本谚语》
不懂问老人,不知出家门。
《尼泊尔谚语》
即使已经明白的东西,再问之别人仍会得到教益。
《古巴谚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春秋)孔丘《论语·为政》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战国)荀况《荀子·非十二子》
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也。
(战国)荀况《荀子·劝学》
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汉)黄石公《素书·求人之志》
讯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也。
(汉) 刘向 《说苑·建本》
智莫大于阙疑,行莫大于无悔。
(汉) 刘向 《说苑·谈丛》
不好问询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
(汉)刘向 《说苑·建本》
问事弥多,而见弥博。
(汉)王充《论衡·书解篇》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 王充《论衡·实知》
博览多问,学问习熟。
(汉)王充《论衡·超奇篇》
《书》曰:“好问则裕。”《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羞惭者多矣。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宋) 朱熹《晦翁学案》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宋)朱熹《朱子语类·学五·读书法下》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
(宋) 陆佃《省试策问》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宋) 林逋《省心录》
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宋)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
(宋)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
(宋)张载《正蒙·中正篇》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宋)陆九渊《陆九渊集·年谱》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宋) 陆九渊《语录下》
耻不知而不问,终于不知而已,以为不知而必求之,终能知之矣。
(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
为学之者,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宋) 程颐《二程集》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
(宋) 晁说之 《晁氏客语》
大凡读书,不能无疑。读书而无所疑,是盖于心无所得故也。
(元)赵孟頫《叶氏经疑序》
学者不和进,其病根只在护短。闻一善言,不知,不肯问,理有所疑,对人不肯问,恐人笑己之不知也。……人一笑不耻,而终身之笑,顾不耻乎!
(明)吕坤《呻吟语·问学》
学问二字,原自外面得来。盖学问之理,虽全于吾心,而学问之事,则皆古今名物。人人而学,事事而问,然后此心与道方浃洽畅快,若怠于考古,耻于问人,聪明只自己出,不知怎么叫做学者。
(明)吕坤《呻吟语(卷上) ·学问》
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
(明)方以智《东西均·疑何疑篇》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更无别法也。
(明) 陈献章 《与何时矩》
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
(清) 陈宏谋 《五种遗规》
悟从疑得。
(清) 申属郧 《西岩赘语》
疑乃悟之父。
(清)魏源《明末楚石诸禅师和泾诗》
学问二者,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进露。
(清)郑燮《随猎诗草·花间堂诗草跋》
师以质疑,友以析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
(清) 李惺《西沤外集》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明辨之也。
(清) 刘开《问说》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清)刘开《问说》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惟道之所成而已矣。
(清)刘开《问说》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
陶行知《题晓庄师范学校联》
人类的认识史就是一部对谬误怀疑的历史。正是在人类“生疑能力”的驱动下,人类社会才得以滚滚向前。
方展画《现代人的思维训练》
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你不问它你怕它,它一被问它怕你。你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陶行知《问到底》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创造的儿童教育》
较好的是思索者。因为能用自己的活力了,但还不免是空想,所以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鲁迅 《读书杂谈》
好问,是好的。……如果自己不想,只随口问,即能得到正确答复,也未必受到大益。所以学问二字,“问”放在“学”的下面。
谢觉哉《不惑集》
教是被动,问是主动。
谢觉哉《谢觉哉杂文选·炉边闲话》
打上了句号的哲学在精神和勇气上是枯萎了的哲学,是停止了呼吸、死了的哲学。
赵鑫珊《哲学与人类文化》
要提倡独立思考。老话说,“打破沙锅璺到底”,这是形容人的求知欲旺盛,如果把它理解为不要独立思考,什么都从头问到底,那就错了。
卢嘉锡 引自1981年11月19日 《中国青年报》
学习与思考二者必须结合起来,不学偏废。单思不学,会变成空想妄想; 单学不思,又会变成书呆子。
蔡尚思《中国文化史要论》
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始有神。
《古今对联集锦·治学联》
善于发问的人,知识一定丰富。
《中国谚语》
问号,在懒汉眼里是副镣铐;而到勤奋者的手中,就变成一把开启科学之宫的金钥匙了。
《中国谚语》
读书贵在“怀疑”,怀疑才能得教益。
《中国谚语》
读书之贵在解疑。
《中国谚语》
勤学又好问,不愁没学问。
《中国谚语》
不知则问,不懂则学。
《中国谚语》
上一篇:关于《品德》的名人名言
下一篇:关于《道德名言大全·善行其乐无穷》的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