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①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②;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③。致知在格物。
【出处】
《礼记·大学》。
【注释】
①明德:美德。②心:思想。③知:见解。
【译文】
古时想要彰显美德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把自己的家庭整治好;要想整治好家庭,先要修养好自己的品德;要想修养好自己的品德,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想端正思想,先要意念真诚;想要使意念真诚,先要提高知识见解。提高知识见解,就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与启迪】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里的“八条目”,是儒学所倡导的人格阶梯。《大学》所列的“八条目”包括“内修”和“外治”两个层面,前四级属于“内修”,后三级属于“外治”,其间的“修身”是连接二者的桥梁,为理想的实现疏通了道路。
正因为如此,努力修身达到自身道德的完善,关乎一个人的前途,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目标,铸造了无数志士仁人的君子人格,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个性的解放,人们更加注重内外兼修,精神与物质两线并行。虽然时代赋予道德规范新的含义,不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的人生目标,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过时。对广大青少年来说,一方面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自我人格的培养与完善。只有身心的协调发展,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上一篇:《即今现在二亲,就是释迦弥勒。》译文与赏析
下一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译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