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今真诗乃在民间。
【注释】
选自明·李梦阳《诗集自序》。这篇序为李梦阳晚年所作,文中联系自己的诗歌创作及自我评价,对民间歌谣作了极其重要的论述。
真诗:指反映百姓生活的民间歌谣。
【赏析】
李梦阳的《诗集自序》为晚年所作,文中联系自己的诗歌创作及自我评价,对民间歌谣作了极其重要的论述。他认识到民间诗歌“直出肺肝,不加雕刻”(李开先《市井艳词序》),反映了真实感情,出于自然,非文人诗所能企及。他在序中说:“曹县盖有王叔武云,其言曰:夫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今途而巷讴,劳呻而康吟,一唱而群和者,其真也,斯之谓风也。孔子曰:‘礼失而求之野。’今真诗乃在民间。”
“今真诗乃在民间。”
意思说:当今民间诗歌才是真正的诗。
“真诗乃在民间”最初由明代王叔武提出,李梦阳表示赞同。稍后,李开先在《市井艳词序》中提出相同的看法:“故风出谣口,真诗只在民间。《三百篇》太半采风者归奏,予谓今古同情者此也。”李梦阳为矫正台阁体流弊,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明史·李梦阳传》),然而矫枉过正,由于过分强调格调、法式,走上了拟古袭古道路,导致形式模拟,写出的诗似“古人影子”。到晚年有所悔悟,承认“真诗乃在民间”,而自己的诗情寡词工,并非真诗。
宋元以来,民间文学由兴盛以至全面繁荣,这富有生活内容及其崭新的艺术形式,使文人的诗歌创作相形失色,因而引起了文人的重视,把目光转向民间。历代文人中,重视民间歌谣的人不少,然而一般均指《诗三百》中的国风和汉、魏、南北朝乐府。不免崇古陋今,取远遗近。而李梦阳独具眼光,强调民间的歌声从未绝息,慨叹采风无人。他把民间流行的俗调俚词、民歌民谣,比之国风,认为同是发自性情之真,只有古今的差别,而无雅俗的区分。这比历代只推重《诗三百》的人来说,自然更加全面可贵。
李梦阳还把民间诗歌与文人诗歌相比较,指出民间诗歌虽然文采不足,却有真情,往往在粗糙简朴之中具有深刻的表现力,音调、语气一本自然,能够体现出强烈的情感,不像文人诗以遣词造句为工,“出之情寡”,不能称作真诗。李梦阳还认为,民歌得风雅比兴之遗意,真实反映现实生活,充满现实主义精神。而文人诗徒以韵言为诗,并不能继承雅颂的传统。要解决文人诗存在的根本问题,必须学习、吸取民间歌谣的真实精神。
“真诗乃在民间”的观点,体现了当时重视通俗文学的时代风气,对于推动诗歌摆脱拟古道路和模拟桎梏,有一定积极意义。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诗有造物,一句不工,则一篇不纯,是造物不完也。造物之妙,悟者得之。|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