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子美曰“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此语宛然入画,情景适会,与造物同其妙,非沉思苦索而得之也。
【注释】
选自明·谢榛《四溟诗话》。
子美:杜甫,字子美。
宛然:仿佛;逼真地。
【赏析】
谢榛是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中唯一提出较完备的论诗主张的人,《四溟诗话》就是他的论诗言论集。他论诗主张复古,标举盛唐,但反对尺尺寸寸的模拟、蹈袭古人成句,因此在如何取法前人的方法上,与前、后七子有许多不同。他强调格调,但也十分重视感兴,已开启明、清性灵说、神韵派之渐。他提出“情景适会,与造物同妙”的艺术主张,要求诗人情景相融,根据眼前景物翻出新意,是非常正确的,也是超越前人的。
“子美曰‘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此语宛然入画,情景适会,与造物同其妙,非沉思苦索而得之也。”
意思说:杜甫的诗“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宛然一幅图画,这是因为感情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渗透到所写的景物之中,就能将艺术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这决不是沉思苦想得到的。
谢榛以杜甫“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为例,提出“情景适会”的观点,涉及诗歌的艺术表现力问题。意思说,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渗透到所写的景物之中,就能将诗歌意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自然写出好诗,达到艺术上“自然高妙”的境界。
谢榛认为,“诗乃模写情景之具”,强调诗歌以抒情写景为主。在情与景的关系上,古代诗人历来重视主观之情与自然的精神、气韵进行交流,让诗情和谐地与所写之景相融合。谢榛继承这一传统,并有所发挥,在情景融为一体时,他始终把感情看作创作的主导方面,这就抓住了文学创作的关键之处。
谢榛之前,第一个从艺术表现范畴谈论“情”、“景”关系的是南朝梁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之而徘徊。”指出诗歌描绘自然景物的精神、面貌既要符合客观实际,又注意到了自然景物要和诗人感情合拍的问题。但刘勰的探讨是初步的。到了盛唐,王昌龄说道:“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诗格》)晚唐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也谈到“思与境偕”的问题。然而,他们谈的“思”“意”并非纯粹指“情”,所以仍不够明晰,直到南宋范唏文的《对床夜语》才对情、景交融的类型等进行了较为精辟的论述。此外,北宋的梅尧臣,南宋的张戒、姜夔,元代的杨载、范德机等,亦发表了较好的见解。以上这些见解,都对谢榛艺术观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上一篇:诗有造物,一句不工,则一篇不纯,是造物不完也。造物之妙,悟者得之。|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下一篇: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魂。|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