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
【注释】
选自明·钟惺《浣花溪记》。浣花溪,又名濯锦江,也叫百花潭,是成都郊外一处风景名胜。
琅玕(lánggān):似珠玉的美石。
窈然:幽深的样子。
委:指水的下游。
潆(yíng)回:水流回旋的样子。
【赏析】
成都西郊外浣花溪一带,风光旖旎,景色秀美。沿岸溪水碧绿清澈,曲折蜿蜒,在茂密的树林中时隐时现。两岸小桥亭台,柴门茅舍,坐落井然。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时,曾在这里筑草堂而居,留下了200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因此唐、宋以来,这里成为人们流连观赏的风景胜地。钟惺考中进士不久,受派入蜀,特意探访了杜甫在浣花溪的行踪遗迹,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浣花溪记》。文中以清夷简淡的笔触,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浣花溪曲折、清幽的景色: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
意思说:浣花溪纤秀曲折,在绿树掩映丛中时隐时现,远远望去,呈现出像连环、玦、丝带、规、钩的形态,颜色则如镜面、琅玕、沉水的绿瓜,幽深碧绿,迂回流到城下处,那便是浣花溪下游了。
本句一气写了浣花溪三大特点:“纤秀长曲”、“窈然深碧”、“潆回城下”。对于前两大特点“纤秀长曲”、“窈然深碧”,作者分别用了两组博喻来形容:“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这是写其“形貌”;接着写它“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这是绘其“色彩”。作者妙喻联珠,语言极富形象化,将浣花溪的形态颜色惟妙惟肖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描写细致,惟妙惟肖,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第三个特点“潆回城下”,是一个远景模糊镜头,看不真切,也无须细致刻画,只说溪水远远流到城下,那已经是浣花溪的下游了。
浣花溪水一路迤逶曲折,碧潭深幽的景致,正是通往杜甫草堂的路径,故作者专此说明:“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意思说,整条溪水,只有流经杜甫草堂的一段才叫浣花溪,原因是当年杜甫曾在此建草堂寓居。
浣花溪人杰地灵,引起了人们对于杜甫的仰慕和缅怀,溪流泉壑也因之而更加美丽清幽。
上一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下一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