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注释】
选自宋·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五物:指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
太山:即泰山,比喻巨大的障碍物。
疾雷破柱:极言巨大的声响。意谓心中十分专注,所以外界的一切都置之度外,不为所扰。
九奏:即“九韶”,虞舜时的音乐。《庄子·至乐》:“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
阅大战于涿鹿之原:《史记·五帝本纪》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最终擒杀蚩尤一事。
喻:比喻,形容。
乐且适:快乐与舒适。
【赏析】
欧阳修24岁应试及第,步入仕途,40年中,三度贬官,历尽宦海坎坷;到了晚年,还经历了“濮议”之争的惊涛骇浪,于是萌生退意,希望早日去官归乡。其实,欧阳修早年就表现出淡泊名利的思想,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知颍州时,他只有43岁,就因欣赏西湖的美景,与诗友梅尧臣相约,退休后卜居于此。到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他连续上书要求退休,结果外放青州知州,两年后九月,又由青州改知蔡州。在蔡州任上,欧阳修更号为“六一居士”,并写了《六一居士传》,预想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意趣:
“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意思说:当陶醉于书、金石遗文、琴、棋、酒五物时,泰山在面前看不见,疾雷劈破了房柱不会惊恐;即使洞庭之野奏响了九韶之乐,阅读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之原的激战,也比不上那种快乐与舒适的感觉。
文中说的五物,指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作者连用四句形象化的描绘,“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表现其陶醉于五物之中,怡然自适的专注神情和快乐的感觉,既反映了自己高雅的艺术情趣,也反映了对于功名利禄的淡薄。他在《归田录序》中,曾描写过官场的险恶可怕:“既不能因时奋身,遇事发愤,有所建明,以为补益,又不能依阿取容,以徇世俗。使怨疾谤怒,丛于一身,以受侮于群小,当其惊风骇浪,卒然起于不测之渊。”因此,他乐意悠游于琴、棋、书、酒、金石五物之中,不仅安闲舒适,内心平和,有安全感,还从中得到了无穷乐趣,何乐而不为呢!
从庆历五年开始,作者的兴趣爱好开始转向“集前世金石之遗文”,标志着自身精神世界的拓展和趣味的雅化。他在《笔说》中说:“不寓心于物者,真所谓至人也;寓于有益者,君子也;寓于伐性汩情而为害者,愚惑之人也。”所以,他的“五物”都是“寓于有益”的君子之为,尤其是“集前世金石之遗文”,更能见出其文化创造的品味。
当然,之所以热切向往“五物”,与其一生的经历也是分不开的。欧阳修早年在政治舞台上朝气蓬勃,奋力拼搏,中年后屡屡贬官,饱受挫折,而后安于职守,与民同乐,晚年急流勇退,修身养性。所以对于“五物”的追求,便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作者“优游田亩,尽其天年”(《归田录序》),淡泊明志的思想。
五物加上一老翁——作者自己,便是作者自号“六一居士“的“六一”。“六一”之乐是作者半生的追求,但要成为现实,也只有在他辞官归老之后了。好在写这篇文章之后一年,欧阳修终于获准致仕,“退于颍水之上”。又过了一年,病逝于颍州。一直执著追求“六一”之乐的他,为北宋操劳一辈子之后,仅享得一年的琴棋书酒之乐,便溘然与世长辞了。
注:“濮议”之争:见“至于临大事……”脚注。
上一篇: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下一篇: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眄,屣万乘其如脱,闻凤吹于洛浦,值薪歌于延濑,固亦有焉。|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