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注释】
选自汉代《毛诗序》。
变风:指《诗经》中属于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被称为乱世之音。由于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诗作中对现实社会颇多感愤、怨刺之辞。
【赏析】
这是《毛诗序》对西周中期衰落后诗歌创作的看法,后来成为儒家评判诗歌的准绳和规范诗歌创作的观点:
“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意思是:变风发自诗人情感,但又不超出礼义范围。发自诗人情感,是人之常情;不超出礼义范围,是先王德泽教化的结果。
变风是《诗经》国风中的一部分作品,产生于西周中衰以后,被称为乱世之音。西周中期以后,由于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诗作中对现实社会颇多感愤、怨刺之辞。其中不少篇章,对统治阶级的罪行进行了揭露和讽刺,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热烈纯真的爱情,是国风中最有价值的作品。
汉代儒家认为,诗歌是吟咏情性的,百姓心中的怨情借诗歌抒发出来,讽刺上政,即“发乎情”,是人之常情,民之本性的反映,是可以接受的,这就肯定了诗歌的抒情特性。此其一。
其二,儒家强调诗歌必须为政治教化服务,不能超出封建礼义所规定的伦理范畴,因此要求诗歌在抒发怨情时,掌握一定尺度,诗人的性情不能超越封建政治伦理道德的规范,即合符“礼义”。这就把诗歌的抒情和言志统一起来,从而建立了儒家的诗歌理论。
孔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又说:“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儒家以此为思想渊源,进一步将诗歌的言志抒情与政治教化作为诗歌评判的原则和标准,完全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原则。它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重视诗歌的思想内容,成为后世诗人、诗论家反对形式主义诗风的重要武器,在中国古代诗坛上,产生了长远深刻的影响。
上一篇: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下一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