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注释】
选自汉·王充《论衡·自纪》。
补:益。
【赏析】
东汉初期,绝大部分汉赋堆砌辞藻、典实,仅在篇末“曲终奏雅”,表达一点讽谏之意。王充认为这种“讽一劝百”的创作现象,于世无补,近乎游戏,于是在他的《论衡·自纪》中,提出了新的创作主张。他说: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意思是:(文学)对社会政治有益,一百篇也没害处;对社会政治无益,一篇也是多余的。
东汉初期,华而不实、缺乏真情的汉赋仍然充斥文坛,加之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极力鼓吹谶纬鬼神之说,也造成空文浮文大量泛滥,于社会政治教化毫无补益。王充认为,“贤圣之兴文也,起事不空为,因书不妄作;作有益于化,化有补于改”(《对作篇》),重视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和教化功能,并强调指出,对社会政治有益的文学作品,一百篇也没有害处;对社会政治无益的作品,一篇也是多余的,将“文为世用”提高到了文学创作第一要义的地位。
为了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教化作用,王充力主内容真实,反对荒诞不经的谶纬迷信之学,倡导“立真伪之平”、“辨然否之实”、“贵是”、“尚然”、“疾虚妄”等创作主张,并且身体力行,著述《论衡》。他自己评价说:“《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佚文篇》)
王充一方面“疾虚妄”,另一方面救偏补弊,提倡“情真、意真、事真、景真”的古代文学传统。在情真、意真、事真的前提下,又提倡适度的艺术夸张,在当时汉大赋和谶纬迷信之学泛滥的文坛上,十分难能可贵。
上一篇: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下一篇: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