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注释】
选自宋·王安石《材论》。
安以荣:国家安定,身处尊荣。
亡以辱:国家灭亡,身受耻辱。
【赏析】
王安石深知人才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他为相时,十分注重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在《材论》一文中,他精辟地阐述了自己的人才观: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意思说:人才是国家的栋梁,得到人才并正确使用,国家就能安定,统治者就能获得尊荣,失掉人才,国家就会灭亡,统治者也会遭受耻辱。
王安石认为,能否选拔优秀人才担任重要职位、管理国家,是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兴旺发达的大事。宋初以来,国家的科举制度“专以词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而真正有才识的人,未经科举入仕,往往得不到社会承认,也很难得到朝廷的任用。范仲淹担任宰相时,为了改变“专以词赋取进士”的现状,曾提出一些改革办法。然而随着他推行的“庆历新政”的失败,他遴选治世之才的办法也随之烟消云散了。王安石登上政治舞台以后,有鉴于科举考试败坏人才的弊病日益蔓延,写了一系列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文章,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即《万言书》)中认为,学校所教,“讲说章句而已”,这些“无补之学”不能造就治国之才。因此力图改变“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文献通考·选举考》卷四)的现状。这些文章的观点十分明确,突出地强调了作文“务为有补于世”(《上人书》)的社会功能。
本句强调优秀人才是国家的栋梁,得到并正确使用之,国家就能安定团结,发展生产,迅速地兴旺发达起来;失掉人才,国家就会遭遇危机,甚至灭亡,统治者也会遭受凌辱。同时,作者还以战国、秦汉、唐太宗时期人才辈出,贤才辅国,国运昌盛的历史事实,阐明人才总是适应时势而产生的,驳斥了“天下无材”的错误认识,指出国家地广人多,人才济济,关键的问题在于能否发现人才,重视并使用人才。
上一篇: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下一篇: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