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注释】
选自宋·苏轼《超然台记》。
欲:欲望。
足:满足。
有尽:有一定限度。
战:斗争,交锋。
去取:丢弃和取用。
择:选择。
辞:推辞,辞去,放弃。
【赏析】
苏轼的《超然台记》作于任密州知州的次年(公元1075年),文章叙述了作者由杭州迁官密州的生活环境变化,在艰难的环境中怎样悠然自处,以及登台眺远等等,并从中抒发了自己超然物外的思想情感。最后一段点题:“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外也。”然而,字里行间里,还是不经意地流露出了一丝超然之乐后面的苦闷: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意思说:人的欲望是没完没了的,而能够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是有限的。如果心里总存在着美、丑之间的斗争,眼前老是进行着取、舍的选择,那末,使人快乐的事就往往很少,令人悲哀的事却常常很多。这实际上就是在追求祸患而抛弃福禄。
这一句想说明的是,不超然物外,便会有无限的悲哀。作者从祸福与悲喜的关系入手,认为人们所以追求福禄而躲避祸患,是因为福禄使人高兴,祸患使人悲哀。然而事实上,人们求福反而致祸。这是因为人的欲望没完没了,而能够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于是有些人为了满足其奢望,便总是在心里、眼前权衡、选择,以至“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经常陷入矛盾和烦恼之中,这实际上是在追求祸患而放弃了福乐。求祸而辞福,就不是人之常情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受了外物的遮蔽,将人束缚在物质享受之中(“游于物之内”),而不能超然于物外(“游于物之外”)。物虽无大小贵贱之分,但人一旦被束缚在其中,便眼界狭小,头昏目眩,难辨是非,恰如通过小小的缝隙观战,又怎能知道胜败在哪一方呢?于是美好和邪恶交错产生,欢喜和忧愁也就出现了,这正是令人感到可悲的地方。
所以,作者善于自我解脱,始终保持喜乐如常的生活态度,超然物外,从而使“乐”成为生活中的主旋律,断言说,我到哪儿都不会不快乐啊!
上一篇: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下一篇: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