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注释】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朝:朝廷。
市:市集,市场。指公众聚集的地方。
【赏析】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想利用巴蜀发生战乱之机,兴兵伐蜀,不料韩国军队侵犯秦境。面对这种形势,秦王举棋不定。大将司马错主张攻打蜀国,而宰相张仪主张攻打韩国。二人关于“伐蜀”还是“伐韩”,进行一番争论。
张仪认为:秦国应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让魏国派兵切断韩国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韩国的南郑,秦国的军队则进兵三川,攻击韩国的新城和宜阳,同时兵临二周(东周和西周,战国时的两个小国,分别位于周都洛阳的东面与西面),声讨周君的罪过。周王室在大兵压境的情势下,便会交出九鼎和天下图籍。秦国有了这两样宝物,就能挟周天子而号令天下。如此一来,离王霸之业就不远了。而攻打西边偏远的蜀国,士兵疲惫,百姓劳苦,即使攻占了那里的土地,也得不到什么利益。他引古语说: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意思是:到朝廷上去争名,到市场上去争利。
张仪认为:现在的周王室就是朝廷,现在的三川就是天下的市场,所以,应该到那里去争名争利,建立王霸之业。如果舍近求远,向偏远的蜀国去争,就离开王业太远了。
司马错则认为,目前秦国“地小民贫”,实力不强。称霸天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地广、民富、德博。所以先攻取蜀国,可以同时获得广地、得财、获名三项好处。而进攻韩国,既无实利,还得恶名,使秦国处于被动危险的境地。司马错的观点,既考虑了秦国的眼前利益,也有争霸天下的长远目标,立论坚实,更有说服力。
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出兵平定蜀国,夺取了那里的土地。秦国得蜀后,变得更加强大富庶,就更有实力傲视诸侯群雄了。
不过,“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这句话,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人们必须弄清楚自己真正追求的东西是什么,才能确定实现的方式和场所。
上一篇:譬之如张罗者,张于无鸟之所,则终日无所得矣;张于多鸟处,则又骇鸟矣;必张于有鸟无鸟之际,然后能多得鸟矣。|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下一篇: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