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或问:圣人有可克之己否?曰:惟尧、舜、文王、周、孔无己可克,其余圣人都有。己任是伊尹底①,己和是柳下惠底②,己清是伯夷底③,己志向偏于那一边便是己。己者,我也。不能忘我而任意见也,狃于气质之偏而离中也④,这己便是人欲,胜不得这己,都不成个刚者。
【译文】有人问:圣人也有应该克制自己的地方吗?回答说:只有尧、舜、文王、周公、孔子无可克制处,其余圣人都有。伊尹以天下为己任,柳下惠被称为“圣之和者”,伯夷被称为“圣之清者”,自己的志向偏向的一边就是己。己,也就是我。不能忘我而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就是拘泥于气质的偏颇而离开了“中”,这样的“己”便是人欲,战胜不了这个“己”,都不能成为刚强的人。
注释
【注释】①伊尹:汤的辅相。《孟子·公孙丑上》:“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孟子·万章上》又载伊尹语:“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这就是说他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所以孟子说:“伊尹,圣之任者也。”(《孟子·万章下》) ②柳下惠:鲁国贤者,本名展获,字禽,又叫展季。柳下可能是其居,因以为号。据《列女传》,惠是私谥。《孟子·万章下》说他是“圣之和者”也。又说:“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自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③伯夷:《孟子·万章下》说:“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又说:“伯夷,圣之清者也。” ④狃(niǔ):习以为常,拘泥。吕坤认为,伯夷等三人,都是偏于一边之人,离开了中道,执中道者应像孔子那样可任则任,可和则和,可清则清。可参看《孟子·万章下》首条及有关注疏。
上一篇:大道有一条正路,进道有一定等级。圣人教人只示以一定之成法,在人自理会。理会得一步,再说与一步,其第一步不理会到十分,也不说与第二步。非是苦人,等级原是如此。第一步差一寸,也到第二步不得。孔子于赐,才说与他“一贯”,又先难他“多学而识”一语。至于仁者之事,又说“赐也,非尔所及”。今人开口便讲学脉,便说本体,以此接引后学,何似痴人前说梦?孔门无此教法。
下一篇:尧、舜、周、孔之道只是傍人情、依物理,拈出个天然自有之中行将去,不惊人,不苦人,所以难及。后来人胜他不得,却寻出甚高难行之事,玄冥隐僻之言,怪异新奇偏曲幻妄以求胜,不知圣人妙处只是个庸常。看《六经》、《四书》语言何等平易,不害其为圣人之笔,亦未尝有不明不备之道。嗟夫!贤智者过之,佛、老、杨、墨、庄、列、申、韩是已。彼其意见,才是圣人中万分之一,而漫衍闳肆以至偏重而贼道,后学无识,遂至弃菽粟而餐玉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