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使人收敛庄重莫如礼,使人温厚和平莫如乐。德性之有资于礼乐,犹身体之有资于衣食,极重大,极急切。人君治天下,士君子治身,惟礼乐之用为急耳。自礼废,而惰慢放肆之态惯习于身体矣;自乐亡,而乖戾愤恨之气充满于一腔矣。三代以降①,无论典秩之本,声气之元,即仪文器数,梦寐不及。悠悠六合,贸贸百年,岂非灵于万物②,而万物且能笑之。细思先儒“不可斯须去身”六字③,可为流涕长太息矣。
【译文】使人收敛庄重,没有比礼再重要的了;使人温厚和平,没有比乐再重要的了。德性的修养需要礼乐,就如同人的身体需要衣食一样,非常重要,非常急切。国君治理天下,士君子修养道德,也只有用礼乐最为紧迫。自从礼制废怠,人们对于惰慢放肆的情态就习惯了;自从乐亡之后,人们乖戾愤恨的情绪就充满了胸腔。三代以后,无论典章制度的根本,声音气息之本源,即使具体礼节、器物规格,人们也不再考虑。从古到今,人生百年,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岂不要被万物所笑吗?细想想先儒所说的礼乐不可一刻离身这几个字,真可为之流涕、为之叹息啊!
注释
【注释】①以降:以来。 ②灵于万物:指人为万物之灵。 ③斯须:片刻。
上一篇:义,合外内之道也。外无感,则义只是浑然在中之理,见物而裁制之则为义,义不生于物,亦缘物而后见。告子只说义外,故孟子只说义内,各说一边以相驳,故穷年相辨而不服。孟子若说义虽缘外而形,实根吾心而生,物不是义,而处物乃为义也,告子再怎开口?性,合理气之道也。理不杂气,则纯粹以精,有善无恶,所谓义理之性也。理一杂气,则五行纷糅,有善有恶,所谓气质之性也。诸家所言皆落气质之后之性,孟子所言皆未着气质之先之性
下一篇:“或问:‘鸡鸣而起,若未接物,如何为善?’程子曰:‘只主于敬,便是善’”愚谓惟圣人未接物时,何思何虑?贤人以下,睡觉时合下便动个念头,或昨日已行事,或今日当行事,便来心上,只看这念头如何,若一念向好处想,便是舜边人;若一念向不好处想,便是跖边人。若念中是善而本意却有所为,这又是舜中跖,渐来渐去,还向跖边去矣。此是务头工夫,此时克己更觉容易,点检更觉精明,所谓去恶在纤微,持善在根本也。